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24日報道,國家統計局12月10公布數據顯示,中國11月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2.0%,已是連續第三個月出現回落;這一增幅低于10月份的6.6%四個多百分點,是2006年年4月1.9%以來的新低。11日公布數據顯示,中國1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4%,漲幅比10月份回落1.6個百分點。對于這些數據,盡管市場預估有所回落,但沒有預料到回落的幅度會這樣大。所以,有人認為這顯示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超乎想象,中國將不得不很快面臨抗擊經濟衰退與通貨緊縮雙重壓力的嚴峻局面。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在《中國日報》上撰文指出,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既要分析,也要繼續觀察,不可下斷論太早。
首先,我們來看PPI,一般來說,PPI作為CPI先行指標,如果PPI快速下跌,那么很快就會傳導到CPI上來,未來CPI的下落可能性很大。但是,在早幾年,國內PPI快速上漲,則沒有很快的傳導到CPI上去。當然,有人認為這是中國價格傳導機制不通暢。既然PPI上漲時其價格傳導機制不流暢,那么價格下跌時是否會快速傳導是有疑問的。但是,PPI的數據急跌意味著市場需求大降、企業生產減少,供需差距進一步擴大,供過于求問題嚴重。這不僅顯示了中國當前經濟形勢相當嚴峻性,也決不可低估PPI快速下行對CPI傳導及影響。因為,目前的經濟形勢與環境已經變了。
不過,PPI快速回落可能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有關。比如國際原油的價格在7月份達到147美元一桶,而且現在則只有40美元左右了。國際原油變化是這樣,其他許多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變化也是這樣。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下跌,既有整個世界經濟在美國次貸危機的沖擊開始轉向衰退,從而使得對許多商品的需求迅速下降;再就是美元匯率在這幾個月來巨大的逆轉,由7月份之前美元對非美元貨幣快速貶值轉為突然快速升值。美元作為國際市場上的主要計價貨幣,美元匯率出現快速變化會導致整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體系的巨大變化。再加上最近國際金融市場去杠桿化,投資需求減少,許多金融化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會出現價格巨大波動。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從而使中國輸入型的通貨膨脹壓力減輕或PPI全面下跌。
CPI也出現連續幾個月的快速下跌。CPI下跌主要是食品類及居住類下跌比較快。對于食品的價格下跌,一定程度在于國家扶持農業生產、增加供給及控制物價過快上漲的宏觀經濟政策起到一定的作用。對于居住類價格的下跌,它顯示了房地產價格下落逐漸反映到CPI上來??梢哉f,隨著未來國內房地產價格下跌,這種影響決不可小視。
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上一輪的價格快速上漲或引起這一輪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是國內價格改革、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過快及包括中國在內全球流動性泛濫。當前,后兩個因素改變了,特別全球流動性由泛濫到收縮,更是加劇了物價下跌。比如說,2007年以來貨幣政策從緊對物價累積影響開始顯現。所以當前CPI下落也是市場可預料的。
但是,中國2009年是否會出現通貨緊縮的情況并不可貿然斷定。因為,盡管當前這種經濟態勢可能再持續幾個月,但是,隨著政府擴大內需政策落實,政府加大了財政方面的大量投資,中國經濟可能會在3-5個月內有所恢復。到時時候,物價又會出現新態勢。特別是貨幣政策方面,由于貨幣政策的寬松,銀行利率下降到歷史低點,大量的貨幣又會流出銀行體系,市場上的流動性又可能出現泛濫。當市場出現大量的流動性時,無論是資產的價格與物價水平都會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未來會存在通貨膨脹的壓力,而不是通貨緊縮。所以,央行在第三季度報告中指出,貨幣政策短期內要防止通貨緊縮,在長期要防止通貨膨脹。這個判斷是有道理的。
當然,CPI回落也為保經濟增長創造了條件,它不僅有利于民生,而且也是價格體制改革的大好時機。比如說,農產品價格、要素價格、原油價格及礦山資源的價格等,都是理順價格機制極好機會。這樣不僅能夠減小CPI的下行機會,也可對國內不少要素價格進行改革與調整。
總之,CPI及PPI快速回落是國內外各因素作用的結果,也是早些時候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定反映。因此,當宏觀經濟政策出現根本性逆轉之后,CPI持續回落機會減弱,而CPI的回落不僅為保經濟增長創造條件,也是許多要素價格改革極好的機會。
(作者: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易憲容 編輯:謝松信 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