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國日報》1月19日報道:日前榮獲中科院2008年度國際科技合作獎的日本科學技術振興財團會長、核物理研究領域的學術泰斗有馬朗人強調,亞洲國家應當想辦法使年輕一代樂于學習,這與全球科技的長遠發展和人類的最終生存有直接關系。
有馬朗人是在獲獎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表這個觀點的。首先他提及解決人類當前面臨的環境和能源危機,需要依靠科技發展的力量。
他說:“當前全球人口仍在膨脹,到2025將達到85億。我們人類的生存將面臨幾大危機—水資源短缺,糧食不足,能源也不足。我們怎么辦?我們可以通過海水淡化老解決水的問題,通過綠色革命來解決糧食危機,通過新能源的開發來應對能源短缺。但長遠來看,我們必須利用廣大青年人的智慧來應對不斷涌現的各種危機。”
談到青年人,這位曾擔任東京大學校長、日本文部大臣兼科技廳長官的日本科學家,不由得感嘆。他提到了經合組織每年針對成員國15周歲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方面的評估。中國的香港、臺灣,以及日本、韓國都在評估的范圍之內。
每年的結果都顯示,亞洲各國在理科方面,尤其是數學,成績總是高出其他國家一截,遙遙領先,排在前面。但是,當涉及對學習的熱愛程度,這些國家卻總是倒數幾名,排在后面。
“這說明我們的學生是被逼著學習的,” 有馬朗人說。 “盡管他們的成績也許很好,但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我們要致力于科技的長遠發展,就應該努力營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讓我們的年輕一代樂于學習,善于學習。”
中科院從去年開始設置每年一度的國際科技合作獎,用以獎勵促進中科院和國外科技協作做出突出貢獻的國際科學家。第一屆也是上一屆的獲得者有兩名,分別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和德國科學家洛塔?雷博士。這一屆獲獎的除了有馬朗人之外,還有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沈元壤教授和法國巴黎第六大學石?米歇爾教授。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 有馬朗人就積極推動和促進中日兩國的科技合作,為兩國間科技界高層的往來積極兩國在科技戰略層面的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日報》記者 林淑娟 編輯 張峰 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