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1日報道:30多年來,校長仁青羅布每天都站在背崩鄉希望小學門口向遠處張望,希望能看到筑路隊的身影。
作為當地唯一一座水泥建筑和唯一一所小學,校長仁青羅布和當地背夫們愣是一磚一瓦地把學校背上了背崩鄉。
仁青羅布等公路已經等了30年,“有了公路,就能給學生買新的課本,也可以引進高水平的老師?!?/span>
2009年4月20日,墨脫公路開工,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我國縣縣通公路的目標。
墨脫公路,經國務院常務會議2008年10月批準立項建設,國家全額投資9.5億元。
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區波密和墨脫兩縣境內,路線起于波密縣扎木鎮318國道川藏公路與老扎墨公路的交匯點,先后跨越波斗藏布江、金珠藏布江、西莫河等6條江河,經嘎隆寺,以隧道穿越嘎隆拉雪山,經米日和馬迪村到達墨脫縣城蓮花廣場,路線全長117.278公里,其中嘎隆拉雪山實施3315米隧道新建方案,與原翻山路段相比,可縮短里程約24公里,且有效避免雪崩等公路災害對交通的影響,其余路段盡量在原墨脫簡易道路的基礎上整治改建,新建橋梁1104米/29座、涵洞227道。建設工期36個月。
墨脫縣面積3.4萬平方公里、人口10543人。由于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東端,雅魯藏布江貫穿縣域全境,海拔由7756米急速過渡到低谷地帶的200米,陡峻的山隔、湍急的水阻“置”墨脫于“井底”;頻發的地震、滑波、塌方、泥石流、高雨量和局部的強降雨幾乎“屏風”墨脫于“孤島”。
目前各鄉之間僅通騾馬驛道,村寨之間只有羊腸小道。縣城通往外界的扎墨簡易道路地形起伏大、自然坡降大、降水量大、地震烈度大、地質災害多、地質條件復雜。
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說,針對墨脫公路沿線自然條件惡劣,工程地質復雜,工程勘測采用了GPS、航測遙感、CAD集成技術、高分辨率IKONOS衛星影像測繪地圖、1m立體像對和1:25000航空立體影像的多級工程地質遙感勘察等多項國內、國際高新技術提高勘察質量,確保工程設計建設方案的科學實施。
項目設計建設本著恢復性、保護性、自然式、鄉土化、和諧統一的原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防止水環境污染、注重水土保持、適當設置觀景平臺。力爭道路與自然景觀的協調一致,最大限度地保護原始景觀。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線路設計了10處觀景平臺,供游人旅客及駕乘人員停留休息觀光。
墨脫公路建成后,將大幅延長全年通車時間,有力促進墨脫經濟社會全面快速發展。
墨脫,也被稱為“白隅白馬崗”,意思是“隱秘的蓮花圣地”,有些區域至今仍沒有人類的足跡。也正是因為它獨特的地理自然環境,很多驢友把墨脫當作自己心中的圣殿。
對于50歲導游唐僧來講,兩次去墨脫的經歷是他人生中的寶藏,“這里是唯一一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地方了,公路將給墨脫帶來現代文明和商業化,但是也將給玷污我們地球上僅存的自然美景?!?/span>
更多的驢友,像35歲的李生榮則把墨脫提前安排進自己的日程,以防“公路毀了他們心中的圣殿”。
當地一些幫游人背行李為生的背夫們面對鏗鏗鏘鏘的修路聲也感到前途茫然,現代交通方式將他們的唯一生存手段徹底擊垮。
31歲的西繞作背夫已經8年了,他告訴記者:“我不希望路能修好,那樣我就沒有生活來源了,除了背東西,我什么都做不了?!?/span>
當地大部分人靠背東西養家糊口,一個像西繞一樣的背夫一年大約賺七,八萬元錢。
但是也有一些旅行者對墨脫的未來滿懷信心。
作為一個環境新聞記者,陳亮對于自己印象中的墨脫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是去年5月份隨科考團進入墨脫。
他說,公路無疑會給這個貧窮的山村帶來經濟上的發展,同時也可以給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一個接近墨脫的機會。
至于商業化的影響,陳亮并沒有那么擔心,他說由于墨脫地理條件過于復雜,公路也僅能修到墨脫縣城,真正的美景還將完好無損的保留在那里。
一些環境專家也認為只要政府能起到監督管理的作用,修建公路不僅可以發展經濟也可以加速科學,文化,教育等領域的發展。
中科院生態與環境科學院理事王如松說公路的修建是把雙刃劍,如果用得不好,勢必帶來環境的破壞。所以我們的政府要提高生態意識,把環境作為工作的重心,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制度并加大對環境保護技術的投資,這樣才能使我們經濟環境雙豐收。(中國日報記者 王茜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