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中國日報4月22日評論版頭條文章稱,今年一季度的數據表明,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各項政策措施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在寬松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作用下,貨幣信貸大幅增長,投資增速加快,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提高,反映工業生產的當期指標和預期指標均呈現回升跡象,宏觀經濟出現積極變化,初步呈現底部趨穩的跡象。
一、貨幣供應量大幅增長,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效應顯現
為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阻止經濟過快下滑,2008年11月份中央明確提出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目前政策效果開始顯現。主要表現為:
一是貨幣供應量大幅增長。今年一季度M1、M2呈現較快增長,一季度廣義貨幣m2增速分別為25.5%,比上年末加快7.7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17.7萬億元,增長17.0%,加快8.0個百分點。二是新增貸款連創歷史新高。今年一季度累計新增貸款規模高達4.58萬億元,已完成全年新增貸款規模調控目標5萬億元的91.6%。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投資增長和企業貸款融資提供了流動性支持。三是國內貸款增長較快。一季度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8.8%,在資金來源中,國內貸款增速加快促進了投資高增長。一季度國內貸款達到6785億元,同比增長24.4%,增速同比提高3.8個百分點。
根據計量經濟模型測算,貨幣供應量(M1、M2)和信貸規模增速連續3個月穩定回升并保持擴張態勢,工業生產有望在10個月后出現穩定回升態勢。此外,銀行信貸更多資金已流入實體經濟,3月票據融資短錢占比降到只占22%,遠比1、2月時約40%要低,反映實質性貸款比重已持續上升,有利于經濟的回升。
二、積極財政政策效果顯著,投資增速加快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加快,投資結構有所改善。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129億元,同比增長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個百分點。一季度投資增長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在全社會投資中農村投資明顯加快。一季度城鎮固定資產投資23562億元,增長28.6%,加快2.7個百分點;農村固定資產投資4567億元,增長29.4%,加快11.1個百分點,城鎮和農村出現了“雙加快”。特別是在國家大力扶持三農的政策引導下,農村基礎設施、務農各項補貼以及改善民生等資金投入快速落實,極大地促進了農村投資的快速增長。
二是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投資增長快于第二產業。一季度三次產業投資分別增長85.0%、26.8%和29.1%。投資結構趨于優化,有利于改變過多以賴第二產業的增長模式。
三是中西部投資增長明顯快于東部。一季度東部地區城鎮投資增長19.8%,中部地區增長34.3%,西部地區增長46.1%,中西部投資增長高于東部,說明在金融危機面前,國家扶持中西部落后地區發展的政策沒有變。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一方面得益于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去年中央擴大投資的1000億元,到目前為止已全部落實,今年下達的1300億元的投資計劃也已下達了1100億元,國家投資促進了多領域、多行業投資的較快增長。另一方面寬松的貨幣政策也給投資增長提供了較大支持。今年一季度金融機構新增貸款同比增加了4.58萬億元,一季度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34685億元,同比增長32.8%,資金到位量增長比較快。此外,國家十大行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陸續出臺,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規模大幅度增長,一季度同比增加了87.7%,也直接促進了投資的增長。
三、工業生產當期和預期指標均出現積極變化
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1%,雖然該增速是多年未有的低增長,但是,從發展走勢看,工業生產正在從底部回升。1-2月工業生產增長3.8%,3月份增速達到8.3%,比前兩月增速加快3.2個百分點,高于去年10、11、12月的增速。工業生產自身指標有趨穩跡象,與工業生產相關的指標也出現積極變化,進一步支持了我們對工業走勢的判斷。
一是發電量降幅趨緩。今年一季度發電量下降2%,其中3月份發電量同比下降1.3%,比1-2月份降幅縮小2.4個百分點。雖然一季度累計發電量仍為負增長,但與去年11、12月份和前兩月相比,下滑態勢得到了一定的遏制,降幅有所減小。發電量與工業生產是同步指標,發電量降幅趨緩,說明工業需求增加,增速加快,工業生產有企穩回升的跡象。
二是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連續4個月回升。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即PMI被認為是快速及時反映工業市場動態的先行指標。自去年12月份以來,PMI指數已經連續4個月回升,3月份達到了52.4,超過了收縮和擴張的分界點,說明經濟有望進入景氣恢復期。
三是企業家信心指數提高。根據全國企業景氣調查結果顯示,一季度,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01.1,比上季度提高6.5點。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是支持企業家信心恢復的重要因素。
四、消費需求實際增速創新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提高
1、一季度消費實際增長創23年來的新高。今年一季度完成消費品零售額29398億元,名義增長15%,名義增速低于去年同期,但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5.9%,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6個百分點,高于去年全年1.1個百分點,是1986年至今23年來消費實際增長的最高水平。消費實際增長加快,說明居民在低物價、低增長中得到較多實惠,它對于消化庫存、遏制經濟繼續下滑具有積極作用,也是判斷經濟趨穩的重要依據。
2、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大于投資。今年一季度消費品零售額的快速增長促進了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大于投資和出口。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測算,今年一季度GDP增長6.1%,其中最終消費拉動經濟增長4.3個百分點,投資拉動2個百分點,出口需求導致經濟增長下滑0.2個百分點,我國經濟增長較多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的局面有所改變。
綜合判斷,一季度一些經濟指標出現回升跡象,一些指標增長好于預期,表明經濟出現觸底回升的態勢,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隨著政府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經濟回暖的有利因素在積累、在增加,下半年的經濟會有明顯回升,預計全年可實現7.5-8%的增長。但是,仍要密切關注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企業實現利潤大幅降低和就業形勢嚴峻等問題,經濟趨穩回升仍面臨一定壓力。(作者為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祁京梅)
英文報道:Latest signs on road to economic recovery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