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8日評論版頭條:當前能源的“準金融屬性”已日益突顯,能源金融正從能源資源中裂變出來,大大推動了能源金融壟斷國(美國)在新的全球分工重組中獲得巨大套利空間,因此中國要把能源金融問題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來認識。為防止美元貶值和全球金融泡沫對我國外匯儲備收益的影響,應該將龐大的外匯儲備通過購買能源礦產資源或建立戰略儲備庫的方式,轉變成實物資源儲備,對中國而言,探索建立新型“能源金融一體化”體系迫在眉睫。
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五個方面探尋中國能源金融戰略的新圖譜:
一,制定相關“能源金融一體化”政策。中國海外能源戰略面臨著洲際資源戰略合作、地緣政治資源利益、國際金融秩序、全球產業鏈、資源勘探開發等方面的諸多風險,需要制定有針對性的能源金融一體化政策。制定有關能源金融一體化政策的一個思路,是把金融安全與能源安全合并考慮,把單純的貨幣儲備及外匯儲備與能源等資源的實物儲備、期貨儲備密切結合起來,更好地幫助能源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實現套期保值、價格鎖定和規避經營風險。
二,設立國家能源專項發展基金。從現代金融角度看,能源基金是能源金融體系的核心和基礎。設立國家能源專項發展基金,積極促進能源產業和金融資本的對接。國家能源專項發展基金包括海外并購基金、產業開發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三部分,在融入資源全球化的階段,不僅支持到海外收購資源型企業,建立風險勘探、油田開采權的收購、精細化工的投資、重大項目評估等提供專項基金,也可以賦予參與期貨市場交易的主體以較靈活的海外融資權限和定價權。
三,建立能源投資和儲備銀行。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01-2030年中國能源部門的投資需要2.3萬億美元,因此,只依靠一般的政策性銀行很難從根本上滿足資金的需求,應建立專門支持能源產業的能源投資和能源儲備銀行。政府可以協調外匯儲備管理部門、能源企業、銀行、投資基金等,設計一系列約束與激勵制度,鼓勵和支持能源企業或金融機構出資建立能源戰略儲備銀行,并允許它們在能源戰略儲備的物質基礎上發行證券,這些證券可以作為資本金,也可以作為抵押貸款的標的物。這一機制必須堅持一個原則,即不經國家批準不得動用能源戰略儲備的現貨,政府有權在特定條件下回購或征用能源戰略儲備現貨。
四,創新能源企業是全球資源布局的貿易融資工具。中國已經進入資源短缺、技術升級、需求不斷提升的新時代,石油石化企業應該做好資本輸出和資源引進的新發展機遇期的一切準備。從資源引進的角度看,今年前2個月,我國進口初級產品負增長率比同期進口總值降幅達10.6個百分點。其中,原油進口2455萬噸,下降13%;成品油進口577萬噸,下降6.4%,進口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生產需求嚴重萎縮,也有貿易融資困難加劇的成分。因此,巨額外儲要加大支持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貿易融資力度。
能源行業的融資方式除政策性金融支持外,可以通過發行可轉換債券、票據融資、長短期債券融資等方式,今后還可通過完善風險投資機制,拓展信托租賃等新型融資方式,形成多層次的貿易融資體系。
五,大力推動石油貨幣合約和石油人民幣進程。國際上現有8000億至10000億“石油美元”流通,這造成了極大的匯率風險和美元貶值風險。因此石油交易中間,要尋求石油交易中間的貨幣多元化,和交易國家之間的貨幣的雙邊互換合作。當前美元的金融霸權地位受到嚴重挑戰,未來石油定價和交易貨幣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趨勢。人民幣邁出國門,走向國際化的第一步,是在周邊國家的交易中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使其逐漸“區域化”。目前,全球每天的原油需求量大約為8430萬桶,其中中國每天就要消耗約750萬桶,約占世界總需求量的9%左右。因此,有必要建立石油交易的“中國市場價格”,確立我們自己合理的石油金融戰略。國家應鼓勵更多企業進入國際石油金融市場,積極嘗試石油交易人民幣結算,即“石油人民幣”結算,逐步建立石油期貨市場等措施,以有效應對油價的波動,中國有必要逐步嘗試建立“石油人民幣”體系。全球金融危機為改變單一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結算機制提供了難得的契機。近期隨著我國與多國貨幣互換協議的簽署以及跨境人民幣結算,必將為人民幣走上國際化路徑以及“石油人民幣”啟航奠定堅實的基礎。(作者為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的博士后張茉楠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