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7日評論版頭條:繼4月1日美俄首腦發表共同聲明表示兩國將談判新的條約以繼續裁減核武器之后,奧巴馬總統在4月5日的布拉格講話中再次承諾“將采取具體步驟,建設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
無核世界的呼聲并非始于美俄在倫敦的共同聲明,也不是源自奧巴馬的布拉格演講。近年來“無核世界”幾乎成了全球范圍內的一場運動。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舒爾茨,前國防部長佩里,前參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納恩等四名重量級前政要曾于2007年1月和2008年1月兩次在《華爾街日報》聯合撰文呼吁締造一個無核的世界。澳大利亞和日本亦在2008年2月發起了核不擴散與裁軍國際委員會;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去年數次演講呼吁核裁軍;全球各界人士還在2008年12月聯合發起了“全球零核倡議”。
核裁軍能夠再度回歸美俄外交議程既有現實需要,也有長遠考慮。布什政府的八年對軍控、裁軍而言是“失去的八年”,美俄雙邊裁軍幾乎限于停滯,2002年達成的《莫斯科條約》僅具有裁軍的象征意義;國際軍控和裁軍的制度建設毫無進展,既有防擴散機制則因為朝鮮進行核試驗,伊朗進行鈾濃縮而面臨致命挑戰;2005年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無果而終。如今,美蘇于1991年簽署的《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將在12月5日到期,《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也將在2010年再度召開。美俄不僅要考慮《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到期后如何繼續削減核武庫,而且要履行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中對無核武器國家的裁軍承諾。倡導無核世界無疑是讓世界各國重拾對防擴散機制信心的重要激勵手段。
冷戰結束多年,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大國關系的重要轉變,大國間爆發一場涉及核武器的戰爭如果不是絕無可能,也是難以想象。核武器在冷戰時期起到了維持“恐怖平衡”的作用,核威懾從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戰爭的可能,在當前的國際安全環境中,核武器是否仍然具有類似效用?911恐怖襲擊表明,應對新型威脅,核武器并無用武之地。美俄維持龐大的核武庫似乎已經成了巨大的經濟和安全負擔,過去幾年發生的幾起涉及核武器的事件也說明,只要維持一個龐大核武庫,就不能排除意外的發生。
不僅如此,防擴散機制面臨的挑戰也要求美俄在核裁軍問題上有所作為。朝鮮進行核試之后,核武器向更多國家擴散的風險相應增大。由于氣候變暖和能源緊缺,越來越多的國家發展中國家考慮發展民用核能作為應對之策,這相應增加了核技術、核材料擴散的風險。恐怖組織也試圖制造“核恐怖”,而地下核走私網絡的曝光表明這種可能無法排除。在核擴散形勢不容樂觀的今天,如果美俄等核大國依然維持龐大核武庫,并提升核武器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的作用,他們就欠缺阻止其他國家發展核武器的“道義優勢”。存在核武器就存在擴散的可能,消除核擴散的根本途徑在于徹底消除核武器。
無核世界不應僅僅是一個美好的理想,世界各國特別是美俄應該通過全面的考慮、審慎的行動使之成為現實的希望。這需要美俄在未來的核裁軍談判中深度削減兩國龐大的核武庫,這種削減不僅要包括戰略核武器的裁減,也應該包括戰術核武器的裁減;不僅包括核彈頭的裁減,也應包括運載工具的裁減,并以條約的形式、可核查的方式實現不可逆的核裁軍。不僅如此,擁有超強常規軍備能力的美國和較強軍備能力的俄羅斯亦應降低核武器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的作用,將核武器的使用嚴格限定為防御性的、最后的手段,它只能用于核報復,而非其他目的。同時,無核國家也有權力獲得有核國家,特別是美俄不對它們使用或者威脅使用核武器的安全保證,這也是有核國家的“道德責任”。
更重要的是,在未來的核裁軍進程中,導彈防御是必須面對的問題。美國退出《反導條約》后,其導彈防御能力的發展理論上已經不受任何約束,這是影響相關國家核裁軍政策立場的重要變數。美國的導彈防御能力目前對擁有龐大核武庫的俄羅斯尚不具有現實性威脅,卻影響擁有少量核武器國家的威懾可信性;隨著美俄深度裁減核武庫,美國的導彈防御能力也將影響俄羅斯核威懾的有效性。如果美國在導彈防御問題上不受約束,攻防關系不能理順,核裁軍進程能走多遠并不樂觀。二十多年前,里根總統和戈爾巴喬夫總書記在雷克雅未克會晤的時候,兩國幾近達成完全消除核武器的共識,而恰恰是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讓這個共識擦肩而過。走向無核世界不應以其他國家的安全遭受減損為代價。
無核世界雖然不能在短期內從理想走向現實,但核裁軍的呼吁至少可以重啟核裁軍的進程、重建各國對防擴散的信心,因而是值得期待的。(作者樊吉社為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