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從SARS到甲型H1N1流感,兩次不同的傳染病疫情,中國的應對舉措都受到來自境外的批評。上一次是因為反應遲緩,而這一次則是因為"反應過度"。
SARS的突然暴發讓人措手不及,初期的應對措施確實不夠科學。但中國政府隨后采取了科學、有序、有力的舉措,最終使疫情得到成功遏制。有了對抗SARS經驗的中國,在這次對新型流感疫情的防控中及時采取了測溫、隔離等措施,向公眾隨時通報疫情發展情況并宣傳預防感染的常識。
出人意料的是,中國的防控措施竟然受到一些西方國家官員和專家的批評,認為中國"反應過度"。此前,他們也曾指責世界衛生組織對新型流感反應過度。
那么,面對仍在多個國家蔓延的新型流感疫情,中國反應過度了嗎?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中國的反應是以人為本、積極有效的,不但不應受到指責,而且值得褒揚且為其他國家效仿。
首先,"反應過度"論者的論點是站不住腳的。其中一個觀點是,中國"未能區分新型流感病毒與SARS病毒的致命性和傳染性"。要知道,新型流感疫情尚在暴發初期,世衛組織及各國很多醫學專家都承認,新型流感病毒會否發生變異以及是否會在晚些時候卷土重來等問題都還是未知數。歷史上已經有過流感二次暴發奪走千萬人生命的先例。
到目前為止,新型流感的致死率確乎不高。但在病毒的性質得到科學論斷前,任何武斷的說法都是不科學的。
批評者還說,"中國領導人不明白為什么需要避免反應過度,他們完全不了解外國媒體與外國公眾輿論。"這更沒有說到點子上。疫情是人命關天的大事,試想,一直強調以人為本的中國政府會因為外國媒體怎么說而改變可能使國民避免疫情襲擾的策略嗎?
相關國家的政府官員也曾指責中國的隔離措施,抱怨其國民受到歧視。其實中國對中外密切接觸者的隔離是一視同仁的,何來"歧視"之說?有幾個被隔離的當事人說自己受到歧視?中國通過各種渠道與有關國家溝通,真誠表示了在防控新型流感方面加強國際合作的意愿。
中國的特殊國情,也決定了中國不會對新型流感的防控掉以輕心。中國人口密度大,流動性強,而醫療衛生設施與發達國家相比卻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果防控不利,小小的病毒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造成的損失將是不可估量的。
中國采取的嚴格措施同時也為阻斷病毒在全世界的傳播作出了貢獻。正如溫家寶總理近日指出的,中國這樣做,不僅是為了13億中國人的身體健康,對全世界防控工作也是有利的。
事實證明,中國采取的嚴格防控措施輔以宣傳教育,不僅沒有在公眾中引起恐慌,反而得到了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網絡論壇里幾乎一邊倒對政府的支持就是佐證。
新型流感從暴發到現在,中國境內只發現了數例輸入型確診和疑似病例,大部分密切接觸者也已經陸續解除隔離。這與被感染人數不斷上升的其他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有力地證明了中國的做法是科學有效的。
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在回應對世衛組織的批評時說,面對疫情,寧愿過度準備,也不能不準備。疫情正在流行的國家倒是應該反思,自己的因應措施是否科學完善?
編輯:關曉萌 來源:新華社 (記者 徐興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