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美國報道:對于美國市場的未來還有很大的爭議。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兩家公司提交的報告便顯示了這一點。克萊斯勒的報告說,美國的汽車市場需求是每年1200-1300萬輛,通用汽車則認為汽車市場還能夠復蘇,5年左右大概能夠恢復到1600萬輛左右。
但是, 通用汽車公司全球經濟與產業分析部主任褚浩全認為,這并不意味著美國的汽車業能夠恢復到危機前的狀況。那個時候美國汽車銷量達到1700萬輛以上。
“在可預見的將來 —— 也就是5年之內吧 —— 要達到這么高的銷量是比較難實現的,”褚浩全指出。
但是他相信這個市場還能夠復蘇,原因包括:
一、金融危機并沒有對美國社會的結構性需求產生根本性的變化。如果美國的汽油價格調整到歐洲、日本和香港等地的高水平,那么會對汽車需求產生一種結構性的壓抑。他估計油價還會慢慢上漲,假如全球油價上升到每桶140美元,那么美國的汽油價格可能會上漲到每加侖4美元。
褚浩全分析道:“如果這樣的情況出現,依據2007年的經歷,人們的汽車消費會從大車、卡車消費轉移到小型轎車,但是并不會抑制人們的開車愿望。有些人會轉向選擇公共交通,但是整個社會對汽車的需求不會變化。”
二、美國政府決定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但是并沒有計劃要修建如日本、倫敦等城市那樣的發達的公交系統。美國居民80%居住在郊區,這些人不能搭乘公共交通。因此,購買私人汽車是解決他們交通問題的唯一方式。
在美國十六歲以上的人都可以開車。十六歲以上人口中擁有駕駛執照者,在1960年是72%左右,之后一直緩慢增長,到1980年達到85%,此后這個數字的增長持續但是很平緩。“這說明美國市場對汽車的需求是穩定的,也可以說是飽和了,不會再上升,”褚浩全說。
美國有86%的人在開車。美國的經濟經歷過風風雨雨 ,但是人們對汽車的需求并沒有減少。70年代、80年以及82年三次石油危機,兩次政府對汽車安全性的要求,這些都無形增加了汽車的成本。英特網出現的時候,人們就在預測汽車業的消亡,但實際情況是,汽車的銷售仍然在繼續增長。此外,技術革命的出現也沒有對美國的汽車業產生什么影響。
美國政府出臺的經濟復蘇計劃為美國經濟打了一針強心針,但是這并不是自主復蘇。因此褚浩全并不期待汽車市場會馬上復蘇到危機前的水平。
“政府救援的措施才剛剛開始,后面還有很多的東西,”這位通用的經濟師對美國的汽車業充滿了信心。
美國對汽車銷售的本質沒有變化。如果每年的汽車銷售量為1700萬輛,而每年淘汰汽車為1250萬輛。也就是一年報廢的汽車為1250萬輛。美國人在十六歲后只要開得起車,就要開車。美國人口的年增長為200萬人,所以美國開車人口每年凈增加200萬人。現在有300萬輛車的缺口。
在經濟危機中有些可以開車的人因經濟拮據而放棄開車。汽車更新換代的周期也延長了,由此帶動了另一個產業——汽車維修業。
褚浩全認為,現在應強迫美國消費者從開大車轉移到開小一點的車,以提高大車的價格來人為地抑制住對大車的需求,“今后十年美國汽車的結構會產生變化,但是這一變化并不會影響到汽車銷售的變化。”大多數美國人依然愿意居住在城郊,他們還是得依賴汽車,但是可以轉為駕駛小型一些的汽車。
在談到美國汽車業的經驗教訓時,褚浩全說美國政府人為地刺激房地產消費是造成經濟危機的主因,這是一個基本國策失誤。其次是貿易保護主義,美國民眾聲稱要奪回制造業中心的地位,“而我認為制造業在美國是一個夕陽工業。應該向前看而非向后看。美國的振興不是要奪回制造業的工作機會。”美國下一步向前走的領域是生物革命和人工智能,他指出這是美國下一個飛躍的關鍵所在。(中國日報駐華盛頓首席記者 蔡虹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