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美國報道:歷史上從未將自己的品牌出售的通用汽車公司今年不得不做出痛苦的決定,宣布出讓它旗下的四大品牌——Saab,Saturn,Hummer和 Pontiac。以前三大汽車公司即使淘汰掉自己的品牌也不賣,因為賣掉品牌就意味著增加競爭對手。
此消息一公布,便招來世界各地的買主紛紛來到底特律與通用公司接洽、談判。有意購買的公司中也有不少中國公司。中國南方一家生產電器的公司財大氣粗,出價之高令通用公司咂舌。
在底特律柏隆法律事務所任職的王樹盛律師說:“今年年底前對于中國買家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否則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如果別人熬過了這個困難時候,就沒有必要賤賣了。但中國公司的抄底之路并不會平坦。”
中國企業在底特律躍躍欲試,在試探中尋找著機會。
王律師所在的律師事務所幫助中國公司了解當地市場,安排接觸三大汽車企業。據他介紹,中國企業對通用公司要出讓的品牌都有興趣。他們想買品牌,買生產線。
4月前,北汽來過底特律兩次與克萊斯勒談,而克萊斯勒正在破產保護中,又與菲亞特組建合資公司,因此顧不上與北汽談。
王律師認為中國企業與通用談買賣不容易,原因則是多重的:與其他國家的汽車企業不同,中國企業不想在美國設廠生產,而是企圖買下品牌,將生產線運回國內。由于對美國汽車企業的生產狀況不甚了解,他們這一套思路根本行不通。
在美國的汽車企業里并不是一個品牌一條生產線,而往往是幾個品牌共用一個平臺。在福特與馬自達合資的國際汽車聯盟企業里,工人們在用一條裝配線上組裝馬自達和福特各自的品牌轎車。通用出賣掉一個品牌,其生產線還得用于生產其它品牌的汽車。
王律師分析中國企業還不適應在美國設廠生產。一是要考慮生產成本,中國企業的經驗都是以低成本發展起來的,對于復雜的制造經驗還不足。因此中國企業在美國普遍做法是設立辦事處,雇傭幾名當地工程師,也在當地生產一些趕時間的汽車零部件,以減少運輸成本。
第二,沒有幾家中國公司敢打美國市場的主意。中國汽車要進入美國市場需經過汽車認證,這是一個難度非常大的事情——幾乎每個零部件都需認證。而且認證費用也很高。
第三,中國企業擔心工會組織。美國國會可能會通過新勞工法。一旦通過,建立工會的門檻會大大降低。
他認定中國企業能夠買到美國汽車品牌的可能性比較小。“如果同時有歐洲和美國的汽車公司競標,他們會優先考慮這些公司而非中國公司。中國企業的機會會排在最后面。”
王律師說美國汽車企業雖說要出讓幾個品牌,但是它們擔心中國企業做不好。文化上的差異也會左右美國企業的選擇。相對而言,通用公司與歐美其它公司打交道更容易。
通用公司銷售部經理沈蔚說到公司要賣掉四個品牌的時候,十分痛心。“這就像是一個家庭要將自己的孩子讓別人收養,總是希望找到一個好人家,希望這個品牌還能留下來。”
在購買通用汽車品牌的競標中,中國企業無法與歐美企業競爭,王律師認為中國企業的問題不在技術上,而在管理方面。
如果中國企業一定要購買美國汽車品牌,王律師建議這些企業與其它廠商共同享生產線生產。他認為這是一條很適合中國企業的路子。
從2007年之初開始,就有中國企業來到底特律所在的密執安州收購當地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其中包括上汽、富豪集團、福耀集團、秦川機械、河南天海、遼寧曙光集團等。目前美國經濟蕭條,對這些企業在密執安州的生意有很大影響。即使如此,也沒有中國公司退出美國。大部分企業認為只要堅持住這一兩年,情況就會好起來。
據王律師透露,他們能堅持下來是因為他們都有三大公司的訂單。通用公司生產皮卡卡車的許多零部件來自一家中國企業。但是去年油價上漲,本來是通用最賺錢的皮卡汽車銷量下降,生產也受到影響。這家企業又拿到了通用汽車生產小型轎車所需的零部件訂單。
中國企業在密執安州收購企業的目標是技術、設備、客戶。由于價格便宜,中國生產的零部件贏得了更多的客戶。
通用汽車銷售部經理沈蔚將此時的密執安州比喻成一個巨大的賣場。中國企業真的能撈到好處嗎?還得等等看。(中國日報駐華盛頓首席記者 蔡虹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