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國日報》6月10日國際言論(摘要):中國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數字有喜有憂,喜的是在當前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GDP仍然保持了6.1%的增長,憂的是這樣的增長速度是中國多年以來的最低值。我們還要看到,這樣的增長主要是由刺激消費和政府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來拉動的,而在私營經濟領域的投資卻呈下降趨勢,年內似乎也看不到增長的可能。
中國在自我創新和變危機為機遇方面擁有良好的歷史紀錄。在當前形勢下,中國的機會又在哪里呢?在我看來,幫助中國重振經濟的機遇之一就存在于私營經濟投資,而私營經濟投資恰恰是最近這些年以來中國就業和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源泉。
中國政府首先要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來促進私營經濟投資而不是像有些地方那樣只關注和引導資金流向國有企業,因為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國內消費和市場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我們搭建一個巨大的、良性競爭的國內市場平臺。
其次,中國還需要通過進一步改進金融服務來擴大私營經濟投資、提高服務質量。在中國,各大銀行在放貸時還很傳統,基本上都把資金貸給成熟的集體性質的大企業,但事實上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將更大程度上依賴于消費拉動和服務業發展。而消費領域和服務業并不是資金密集型行業,它需要的是更加靈活的金融服務。在當前形勢下,中國還需要加快銀行業在私營經濟領域和國際市場的開放步伐,以幫助該領域的資金流動和就業增長。
促進私營經濟投資和發展的另外一個潛在領域是進一步改革物流業,要加快這一領域向私企和跨國企業的開放。
在過去,中國已經在促進制造業領域投資方面做的非常好,現在,這個領域仍然很重要,但是,世界銀行鼓勵中國在金融和物流等服務業創造出投資的新模版,這樣能夠大大促進地方企業和私營經濟的發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者為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 胡安·何塞·達布 編譯/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