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16日評論版頭條:近年來,中拉關系處于上升時期,發展的速度、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中拉關系經過多年的累積發展,尤其與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大國的關系正逐步由雙邊向全球層次上邁進。受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在重塑國際政治經濟新格局中,中國和拉美等新型經濟體的影響舉足輕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中拉的利益交融點增多,無論是深化雙邊關系,還是全球議題中的多邊合作,中拉關系的發展都處于新的歷史起點。
第一,西半球地區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中國已成為拉美對外關系多元化的重要戰略選擇。實際上,拉美分享到了國際格局多極化的“增量收益”,無論是政治方面,還是經濟方面,使它有了更多的戰略選擇,中國便是其中之一。俄羅斯努力重返拉美,恢復其傳統影響,印度、伊朗以也正積極發展與拉美國家的關系。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美國和歐盟在拉美的影響力有所下降,拉美也在積極探索適合本國發展的道路。奧巴馬執政后,美拉關系還處于“調試過程”。歐盟因未能關切拉美的利益訴求,與拉美的關系也進展緩慢。
從拉美內部來看,拉美的亞太意識增強,其貿易格局日益傾向于亞太,尤其傾向于中國。2009年前4個月,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巴西的最大貿易伙伴。一些拉美國家希望提升與中國的經貿關系,以擺脫對美國和歐洲的過度依賴。
第二,在重塑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中拉的共同利益訴求增多。在恢復世界經濟、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改革國際貨幣體系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等諸多新的多邊政策領域,中拉懷有諸多共識。面對此次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中拉雙方有著共同利益訴求。為增加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代表性和表決權,中國和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經濟大國可在“二十國集團”“金磚四國”“G8+5”框架內積極磋商,推動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為核心的國際金融體系改革。
第三,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拉經濟復蘇可實現良性互動。從中短期內看,盡管全球經濟低迷使得中拉貿易面臨一些不確定性,但沖擊相對有限。歐美陷入深度衰退,難以擔當拉動拉美經濟增長重任。中拉貿易的互補性和中國對拉美投資實力的增強都可有助于推動中拉經濟復蘇的良性互動。
目前,中拉經貿關系形成了“貿易和投資并重,以援助促進合作,注重自由貿易區談判”的基本格局。值得一提的是,中拉金融合作正成為中拉關系中的新亮點。當前,中拉金融合作正在轉型,由傳統的優惠貸款貿易開始轉向資源開發型、貿易推動型、基礎設施建設型等多種金融合作形式展開。
然而,中拉關系發展也面臨著一些不利因素。雙方相距遙遠,加之文化、語言和政治體制上的差異,都增加了相互了解和溝通的難度。就中拉關系的未來發展,以下問題尤其值得關注。
首先,謹防經貿摩擦政治化。當前拉美一些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拉經貿摩擦增多,可能為中拉關系帶來不利影響。這需要中拉雙方必須懷有深化經貿合作的政治意愿,并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實際上,拉美國家始終在對華關系中以追求經濟貿易合作的實際利益為重點。因此,中國可開展卓有成效的經濟外交,以鞏固和擴大雙邊關系。
其次,雙方相互了解有待進一步加強。中國與拉美在歷史、文化、制度和傳統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在一些問題上,雙方的看法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差異。在人權、臺灣和西藏等重大問題上,中國還應一貫最大限度地得到拉美國家的理解和支持。同時,拉美國家政治局勢具有多變性,不同傾向的政治力量和政治領導人頻繁更替。可見,增進互相了解,保持高層政治互信,擴大政黨交流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
最后,美國仍在西半球國際體系的主導地位。中拉關系快速發展,引發了美國的種種疑慮。甚至有美國學者提出要“監督中國在拉美的行動”。雖然目前美國對中拉關系在西半球的宣傳不再高調宣傳“中國威脅論”,而是轉向“中國伙伴論”,但是,美國依然高度關切中拉關系的進展。
上述因素并不是中拉關系發展的決定因素。應當強調的是,當前世界多極化發展進程加快,中拉都已認識到深化雙邊關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望未來,從戰略上提升中拉關系,不僅可以加強南南合作,而且有利于推動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可以更好地維護中拉在國際格局變化中的利益。(作者為社科院拉美所助理研究員
孫洪波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