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夏末,有人把卓琳介紹給鄧小平。鄧小平非常喜歡卓琳,但是卓琳一開始卻拒絕了。“我還年輕,還不想結婚,”卓琳說。
“媽媽畢竟還有點‘小資’想法,害怕爸爸是一個老革命,沒有文化,她們說不到一起,”鄧榕說。
但是當鄧小平要求他們談一談時,卓琳答應了。就像鄧榕在她的《我的父親鄧小平——戰爭年代》一書中所描述的那樣:最終,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對生活的追求使得他們走到了一起。他們在毛主席的窯洞里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參加者包括毛主席和其他黨的領導人。幾天后,這對新婚夫婦就奔向了太行山抗日戰爭前線。在那里,鄧小平和劉伯承指揮八路軍129師英勇作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抗戰勝利后,他們繼續共同作戰,為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奠基。
新中國剛成立時,卓琳曾經在重慶擔任過小學校長。1952年,鄧小平調到中央,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掌管國家的財政和經濟發展。他要求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風頭。因此,卓琳專心作起了鄧小平的秘書。
同時,她成為“天下第一好媽媽,”鄧家的長女鄧林說。
因為鄧小平和卓琳都喜歡孩子,所以只要親戚、老戰友有困難,他們就承擔起照看孩子的任務。雖然卓琳管理家庭財政方面不太在行,但她以她的愛和真情關照著每一個大家庭里的成員。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她給全家人織毛衣。她織毛衣的技術無人可比。
五、六十年代,“我記得在夏天,她經常半夜起床,在屋子里灑水,以降低屋子里的溫度,”鄧小平的妹妹鄧先芙回憶說。
資料照片:這是退休后的鄧小平在家中閱讀報紙。一旁,卓琳在為孫子講故事。
卓琳非常重視孩子們的學習。她不是每天督促孩子們的功課,不是讓孩子們死讀書,而是非常注意培養孩子們的多種興趣,特別是對新科學技術的興趣。她自己看書,也經常把讀到的知識講給孩子們聽,并鼓勵孩子們多看書、多參加課外活動。她愛孩子們,也非常尊重孩子們,即便是學習、生活、結婚、選擇職業這些重大事情,她都很信任孩子,讓孩子們自己做決定。身教重于言教。鄧家的子女們都一再強調,一個良好的家風,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都與這樣一位睿智慈愛的母親有著至關重要的關系。
在她退休以后,卓琳把她的摯愛灑給了更多的孩子們。1992年,卓琳和鄧小平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名義,兩次向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希望工程”捐獻5000元。1994年,她又把補發的4000元全部捐給“希望工程”。去年五月十五日,她把積攢下的10萬元作為抗震救災善款,捐給中國紅十字會。鄧家子女說,媽媽是一個公務員,她的工資除了生活之外,全部捐給了教育、慈善、救災、扶貧、殘疾人事業等等,而且都是不屬名的。
在她生命的最后時刻,她囑咐家人,把她的眼角膜和遺體都捐獻出來。跟她的丈夫一樣,她的骨灰也將灑向大海。
1997年2月26日,她對家人說:“我想要求你們,一定要像鄧小平同志那樣,時時事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老老實實為人民做事情,這是對鄧小平最好的懷念。我希望你們每一個人,念書的好好念書,工作的好好工作,做一個好黨員、好公民……”
(中國日報總編輯助理 高級編輯 黎星 編輯 裴培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