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6日言論版專欄文章:面對輿論,中國在防控大型傳染病時經常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中國此次防止甲型H1N1型流感即遇到這種尷尬。巨大的人口基數和社會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在現代傳播技術的放大下,都成為評價中國政府行動效能的參考因素。中國政府從接到第一個病例報告開始,便時刻警惕,監控和防疫機構從未出現過任何松懈。
2003年,中國成為“非典”重災區,不僅死亡病例居高不下,而且政府因為沒有在發病初期及時公開疫情廣受指責。盡管中國政府在初期承受了巨大的輿論壓力,遭遇到嚴峻的信任危機,但并不能抹殺隨后一系列行動所取得的顯著成效。一座裝備先進的專門收治“非典”病人的高水平醫院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便建立起來,全社會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在極短的時間內高效動員調撥,為控制疫情穩定民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果沒有被廣為詬病的“中央集權式”政府,要在如此短時間內高效調動全國資源,群策群力,奪取抗病救災的最后勝利是非常困難的。正是在中央政府的統一調配和指揮下,及時迅速全面地傳播健康知識,公開疫情信息,即使在“非典”疫情肆虐高潮時期,中國社會依然保持穩定,人民群眾基本生產生活秩序沒有遭到破壞。不僅如此,鄰里之間相互救助,扶貧濟危;醫務人員將生死置之度外,救死扶傷;社會公眾遵紀守法,自覺維持社會穩定。“非典”不僅讓中國政府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成熟起來,也讓中國人深刻體會到,大災之前,只有同舟共濟,才能共克時艱。
這次甲型H1N1流感從發跡到流行全球只用了短短幾十天時間,流行面積和流行速度遠遠超過“非典”。世界衛生組織一再提高流行病警報水平,至今全球74個國家超過10萬人感染這一流感病毒。情勢危急至此,尚有一批人認為:“防控流感純屬浪費資源。病毒正在減弱,大可不必像這樣如臨大敵,興師動眾。”他們得出這種結論依據何在?僅僅因為此次流感發源于西方而非中國嗎?對于世衛組織發布的流感病毒存在變種可能的警告,他們視而不見。更不用說,在全球范圍內,對抗這些病毒的流感疫苗還處于試驗階段,尚未用于臨床治療。即使疫苗試驗成功,首先受益的依然是那些發達國家的病人,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這些不顧實際情況的言論在發展中大國面臨危機情況時屢見不鮮。印度在受到恐怖主義襲擊時,就有人跳出來大放厥詞,“一個獲得獨立不久,因為宗教暴亂而陷入內部分裂的國家能有什么讓人值得期待的呢”。他們不顧已經存在了幾百年的民族宗教共處史實,發表言論說:“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從來不會和睦相處。”盡管印度依然無法擺脫諸如11月26日孟買爆炸案之類的恐怖事件的困擾,但沒有人會否認這只是別有用心的少數分子所為,根本無法撼動印度不同教派群眾和睦相處的大局。這些總是在危機時刻不顧實情,對政府指手劃腳的人往往沒有興趣潛心研究沖突事件背后的真相。
但911事件改變了這個世界。美國執法部門加緊了反恐措施,美國有線新聞網也適時推出新欄目《走進中東》(Inside the Middle East)。平日在機場書店熱衷于購買羅伯特·德勒拉姆暢銷小說的那些讀者現在最喜歡讀凱倫·阿姆斯特朗的《伊斯蘭:一段簡短的歷史》(Islam: A Short History)。911事件發生后,機場漫長繁瑣的安檢程序并沒有影響旅客們的心情。從美國國內一座城市飛往另一座城市或許只需要三四個小時,但安全檢查就需要至少半個小時:摘掉手表,脫了鞋,解下腰包,拿出照相機,有時依然無法避免因為珠寶首飾而引起金屬探測器發出刺耳的報警器聲。但有人因此抱怨嗎?沒有!因為這是為了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所有人的安全,這樣做理所應當,無可厚非。
中國此次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措施也十分得當。我生活在中國,覺得很安心。無論是送孩子上學,還是去商場購物,都覺很有安全感。即使去人多的地方也不會擔心被傳染上流感病毒。中國已經吸取了“非典”的教訓,也總結了經驗,這次做得很好。在廣泛普及防病知識,公布疫情的同時,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老百姓安居樂業,心態平和。但即使在美國,有時百密也難防一疏,下面就是我的親身經歷。我去年夏天去美國和歐洲旅行。我曾經經歷過諸如紐約和法蘭克福機場那樣世界上最嚴格的安檢,那次出行也像往常一樣按部就班。我隨身帶了一個大手提包,里面裝了四本硬皮護照、票據、書本等,再無其他。一個月后,我順利回到北京,收拾包的時候才驚訝地發現,皮包深處褶皺間還藏著一個小皮夾,里面裝著我的指甲鉗和剪指刀等金屬工具。這套“裝備”神奇地通過了我經歷的數次安檢,竟然沒被發現。(中國日報評論員 Usha Shankar 編輯 裴培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