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13日評論版專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為淮北則為枳。生在淮北之橘,與淮南之橘有著一樣的樹干和枝葉,結的果實一樣嗎?從外形上看,果實體積更小一些;嘗一口,你會覺得酸澀難忍。為何會有如此差異?原因在于淮河兩岸土壤的不同。
上面這段話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齊國政治家晏子之口,這應該也可以用來解釋跨國公司在西方和中國的表現為何如此不同。
上周,全球不干膠巨頭艾利丹尼森承認,其為了獲得訂單曾數次行賄中國的相關研究所和政府部門。然而,艾利并不是唯一一個在中國身陷“賄賂門”的外資企業。沃爾瑪、朗訊、IBM等著名的跨國公司因為各種理由,輪番“上陣”中國商業賄賂榜單。最近,力拓公司的四名員工因涉嫌竊取國家機密和行使商業賄賂而被捕。
國內民間經濟分析機構安邦集團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跨國企業在華行賄事件一直呈上升趨勢,中國在10年內至少調查了50萬件腐敗事件,其中64%與國際貿易和外商有關。比如,外企假以商務差旅之名為中國官員提供奢侈的觀光之旅;為客戶的孩子提供海外學習的高額學費;提供免費的商業培訓會議以獲取商業信息,或者得到政府部門的迅速的項目批復。
這些商業巨頭在本國嚴格遵守道德準則和商業操守,為何在中國就為了目的不擇手段?他們是不是沉迷于雙重標準?或者,中國的商業運作離不開賄賂,他們僅僅是按“章”辦事?
如同在其他大型的市場中一樣,外企在中國迅速學習,利用一切——包括潛規則——來獲取成功。對他們而言,賄賂為獲得訂單或者商業信息提供了一條捷徑。
自然而然,商業成本會因此增加,即便是以玷污行賄者的雙手為代價。而且,成本是任何商業行為的核心所在。不過,商業也有一條“淮河”,區分著果實的甘甜或者酸澀。這條河流就是道德規范。在商業領域,很多道德問題其實就是法律問題。
在西方,外國人之所以遵守最高的道德標準,是因為那里的法律更為嚴格。但是,當他們來到諸如中國或者印度這樣的國家,他們開始利用法律漏洞,實施賄賂,巧取成功。當他們與一些行業壟斷的企業打交道時,此種現象尤為突出。
不少行賄的外企已認罪。例如,艾利丹尼森在經過調查后隨即向美國證交會和司法部報告了這些違法行為,并同意支付20萬美元的巨額罰款。不過,艾利在華丑聞曝光后,僅僅向美國報告行賄事件,是不是有些讓人費解?我們期待,中國政府怎樣懲罰此種受賄和行賄的違法行為。
并且,中國處理此案的方式可以成為在兼顧中外利益的同時,掃除“洋賄賂”的樣版。
西方總是指責中國沒有嚴格地遵守法律規范。不過,西方在面對其企業抓住每一個機會鉆法律漏洞時又做了些什么?這些跨國企業為什么不停止觸犯法律呢?(中國日報評論員 姚英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