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13日社論:國家是否應該堅持完全禁止出售無碘鹽呢?我們暫時無法解答,個別科學家也無心費力去尋找答案。鹽是我們每天都必須攝入的關鍵物質。是否應當在所有的鹽中都加碘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相關政府部門必須就這一問題給出一個負責任的答案。
中國曾經是世界上碘缺乏狀況最嚴重的國家。因此,政府自1994年起推行在全國范圍內強制出售加碘鹽的規定。盡管后來政府對該規定進行了適當的修改和調整,主張根據地區差異區別對待,但由于國家對鹽業的壟斷和政策執行部門的緣故,無碘鹽在市場上幾近絕跡,甲狀腺疾病病人往往苦于無處購買無碘鹽。
碘攝入并非多多益善。眾所周知,碘缺乏能夠導致甲狀腺疾病,其實,過多攝入碘也會引發甲狀腺疾病。盡管目前尚未有充足證據證明,近期中國甲狀腺疾病病情的嚴重化趨勢與強制推行加碘鹽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但越來越多的流行病檢測項目都預測中國將出現一次甲狀腺病的高發期,而且從病理學角度講,預計全國病情趨向嚴重的時間與國家強制推行加碘鹽的時間大體一致。考慮到公共衛生問題關系重大,決不能輕易否定對加碘鹽引起甲狀腺病情高發的懷疑,而應當本著謹慎的態度,求證這一懷疑背后的合理性。
對于中國這樣的大國,解決問題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決不能搞“一刀切”。盡管中國總體上碘缺乏狀況比較嚴重,但各地之間的碘缺乏程度依然存在明顯差異。例如,中國某些地區其實屬于“富碘”區,包括,北京、河北、山西、江蘇、安徽、福建、山東和河南。在這些地區強制推行加碘鹽,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這些地區居民患上甲狀腺疾病的可能。
多年來,人們對碘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不斷加深的過程。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絕大部分時間內,世界衛生組織都堅持每個成年人日均最多攝入1000微克碘。但從2001年起,世界衛生組織將這一上限標準降低至300微克。此外,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各地飲食質量的提高,碘缺乏地區所涉及的地域形狀和面積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鹽業部門及食鹽提供商長期忽視根據地區差異區別實施強制加碘鹽的相關規定,使本應造福于民的政策起到負面作用,違背了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公眾越來越關心加碘鹽可能給身體造成的損害,國家相關部門有義務向社會做出及時的解釋,造成中國近期甲狀腺疾病病情嚴重的原因是什么?加碘鹽是否就是疾病背后的罪魁禍首?(中國日報評論員 譚宏凱 編輯 裴培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