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18日國際言論:美國國防部長蓋茨7月20日宣布,在奧巴馬總統的支持下,美國陸軍將“暫時性”擴充2.2萬人,使陸軍總兵力將由目前的54.7萬人增至56.9萬人,并在今后3年里保持這一規模。蓋茨解釋這項擴軍計劃的原由是,為了緩解駐阿美軍的兵員緊張狀況,而非增編新的作戰部隊。此前,蓋茨已放出擴充陸軍的口風,并已在新年度國防預算中編列了110億美元的擴軍費用,可見這項擴軍計劃蓄謀已久,其背后、其深層甚至還有更為復雜、更為長遠的戰略意圖。
首先,美國陸軍兵員吃緊,這是不爭之實。目前,美國陸軍僅在伊、阿兩個戰場就投入了約15萬兵力,除相當規模的定期輪戰部隊以及在歐、亞等地近10萬人的海外部署部隊外,國內機動兵力所剩無幾。因此,陸軍兵員告缺已越來越成為遂行阿富汗戰事的制約因素。按照美國總統奧巴馬原先的設想,從伊拉克撤出的作戰部隊將有一部分投入阿富汗戰場,但從伊撤軍并非易事、尚需時日,而且駐伊美軍部隊轉戰阿富汗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為解此燃眉之急,奧巴馬政府決定擴充陸軍2.2萬人,并將此舉稱之為“暫時性”計劃,一方面便于對美國國會有個說辭,另一方面也可以試探美國民眾的反應,為在必要時進一步擴軍埋下“伏筆”。
其次,阿富汗戰勢惡化,駐阿美軍兵力捉襟見肘。按照奧巴馬于今年2月和3月宣布的共2.1萬人的兩項增兵計劃,到6月30日,駐阿美軍兵力應為5.5萬人,但這一兵力規模僅相當于原駐伊美軍兵力的三分之一。三倍于駐阿美軍兵力的駐伊美軍尚不能吃掉“基地”組織等反美武裝,對區區5萬多人的駐阿美軍來說,要想消滅“塔利班”、“基地”等更談何容易?況且,阿富汗戰場態勢較伊戰更為復雜、更為嚴峻。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上將最近將阿富汗戰爭稱為“極其艱難的戰事”。據美國國防部的統計數字,迄今已有671名美軍士兵陣亡阿富汗,僅今年7月就陣亡37人,成為美國2001年發動阿戰以來損失人數最多的一個月。駐阿美軍死亡人數創下單月最高紀錄,表明阿富汗戰場形勢正急劇惡化。在此戰勢下,美國似乎只有兩種選擇:一是從阿撤軍,這一選擇或許是美國的遠期規劃,但目前不是時機;二是向阿增兵,而在一時無兵可增的情況下,只能選擇擴軍。
再次,美國率先垂范,促他國聯軍效尤。美國此次擴充陸軍,主要是為了化解阿富汗戰爭的困局,但同時也有穩住盟國、拖住聯軍之意。今年以來,阿富汗戰況驟變,“塔利班”、“基地”等武裝頻頻發起攻勢行動,使駐阿聯軍傷亡劇增。據英國國防部稱,今年以來,駐阿英軍傷亡嚴重,自阿戰爆發迄今駐阿英軍共陣亡188人,已經超過英軍在伊拉克戰場的陣亡人數。此外,駐阿加軍陣亡125人,駐阿德軍陣亡35人。駐阿聯軍陣亡人數不斷攀升,使相關各國政界和民意對阿戰頗有微詞,有的國家還泛起了反戰撤軍思潮。美國此番擴充陸軍并宣稱將繼續向阿富汗增兵,亦會對盟國、聯軍產生一定影響。據報道,英國國防大臣安斯沃思24日宣布將向阿富汗增兵125人。德國也已宣布,到今年8月阿富汗總統選舉期間,駐阿德軍將從目前的3800人增至4400人。這或許是美國此舉已開始產生影響效應。
最后,擴充陸軍既是權宜之計,更有長遠戰略考慮。長期以來,美國建軍方針雖強調三軍并行發展,但更側重海、空力量建設,在戰略使用、軍備研發、軍費投入、甚至兵員比例上,都更偏重海、空軍。然而,美國在本世紀發動的兩場戰爭卻對傳統建軍方針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戰爭初期的突襲、“斬首”、“摧毀”階段,海、空軍力量發揮了關鍵性作用,而隨著戰事的深入、持久,地面部隊則成了主戰力量,特別是交戰雙方處于膠著混戰的態勢下,海、空力量則更是無用武之地。針對這種戰事新態勢、新特點、新挑戰,奧巴馬政府上臺后,經過一段時間的評估和考量,在對美國軍事戰略進行重大調整的基礎上,開始變革美軍建設方針,變革的首要選項是增強美軍非常規作戰能力,而陸軍將可能是這次變革的最大受益軍種。因此可以認為,蓋茨宣布的陸軍擴充計劃在一定意義上是美國軍隊建設的一種新取向,昭示著美軍地面作戰部隊的建設將躍居首位,將成為美國未來軍隊建設的重心。(作者為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特邀研究員 李慶功 編輯 裴培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