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27日評論版頭條:中國的金融體系落后的表現在哪里呢?除了低水平的服務質量而外,缺少中小型銀行和地方性資本市場是最重要的表現。
在當下的金融危機中,中國的國有大銀行似乎一枝獨秀,仍然能夠保持大量贏利,讓國人好好地自豪了一把。殊不知,這樣的表現的背后,是國有大銀行的壟斷以及中小銀行的缺失。目前,我國只有18家主要商業銀行,110多家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的數量很多,但多數的經營狀況極差。相比之下,美國有7500家商業銀行、886家存貸協會、400家互助儲蓄銀行和9900家信用社。
中小銀行之所以有利于改善我國的經濟失衡,首先是因為它們更愿意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中小企業貸款難是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長期問題。我國近年的儲蓄率超過50%,而國內投資率只有42%左右,因此每年有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近10%的儲蓄沒有得到利用。在這種情況下,中小企業仍然面臨貸款難的問題,不是一個正常現象。
但在大銀行主導的情況下,這種狀況很難改善。大銀行的資金雄厚,追逐大型企業發放大型貸款不僅可以為它們帶來穩定的收入,而且可以降低它們的貸款成本。相比之下,中小銀行資金少、運作靈活,因此更愿意給中小企業貸款。因此,大力發展中小銀行,國內投資就會增加,儲蓄的利用率就會增加。
另外,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強,相同數量的資金,投到中小企業比投到大企業更能增加就業。就業多了,勞動者報酬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就會提高,這就將在根本上改變中國的收入分配格局,實現提高國內消費,減少出口的目的。
缺少地方性資本市場是中國金融體系的一個重大缺陷。我國每一個省的人口和地域都相當于一個中型到大型國家的規模,而資本市場卻只有深滬兩個股市,上市企業數量只有區區1500多家,即使加上近日開通的二板市場,規模也不會大到哪里去。另外,我國基本上沒有企業債券市場,其他形式的融資渠道也很有限。
地方性資本市場缺失的一個后果是非法集資的頻繁發生。非法集資擾亂金融市場,坑害百姓;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非法集資背后,是中小型民營企業對資金的大量需求以及老百姓手中的大量閑置資金對實現其價值的渴望。如果政府允許企業合法地發行企業債券,則非法集資就會減少,老百姓也可以名正言順地實現資產的增值。
金融市場的作用不僅僅是扮演投資中介的角色,在我國當前的狀況下,它也是讓普通百姓分享經濟高速成長所帶來的收益的手段。在我國的GDP分配構成中,勞動者收入的比重在下降,而資本收入的比重在上升。改革金融體系不僅可以提高勞動者收入的比重,而且可以通過鼓勵居民投資提高資本收入中居民擁有的比重。
金融已經向外資開放,但卻對國內民營資本設置了重重障礙,這是極不合理的。向民營資本開放當然會增加金融體系的風險,但是,因噎廢食更不可取。正確的選擇是建立有效的監管體系。
1990年代曾經有過一段地方性資本市場大發展的時期,但相應的法律和監管體系卻沒有建立起來,一些地方因此出現了問題。起初,政府采取鴕鳥態度,假裝沒有看見,等到情況嚴重起來,就采取一刀切的辦法,把所有的地方性資本市場取締了。
要解決目前的經濟失衡狀態,中國經濟必須做出重大的結構性調整。希望政府不要重復1990年代的錯誤,錯失完善金融體系的機會。(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姚洋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