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25日評論版頭條:9月25日,G20峰會將在美國的匹茲堡召開。據報道,該次會議的宗旨是希望能推動20國集團(G20)進行重大的金融制度改革,以防止金融海嘯不會重現。為了促使匹茲堡峰會取得預定的成果,美國提出了名為“持續平衡發展框架”的全球經濟調整計劃,建議美國增加儲蓄減少財赤、中國減少依賴出口、歐洲改革以吸引企業投資等,令世界經濟復蘇之際,能實現持續增長。當然,這個設想看上去是很好,但實際上是大而化之。
即美國金融海嘯已經發生了一年多了,但是到目前為止,從主流意見來看,從來就沒有認真反思一下,美國金融危機到底是一個什么東西?它的根源何在?如果問題都不知道在哪里,如果不知道問題之實質,那么再怎么研究、協調,再怎么出臺政策,是無法解決的問題,也根本上無法防止未來金融海嘯再次發生。
對于2008年9月15日以來的美國金融海嘯或金融危機,世界的主流意見認為其根源是早幾年全球經濟失衡的結果。即美國人所謂的消費過度和金融杠桿過度,而中國人所謂的儲蓄過多和消費不足、投資與出口過度等。因為,世界主流意見對美國金融海嘯根源的認識是如此,也就有了美國“持續平衡發展框架”的方案。但是,實際上世界主流意見所指的金融海嘯之原因,并非如此,而是倒因為果。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出口依賴、消費不足、儲蓄過高,美國的消費過度、金融市場杠桿過度,這種現象應該是各國在市場法則下,在金融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一種自然選擇的結果。它體現了各國要素優勢的均衡而不是失衡。
可以說,要改變這種現象,達到美國所提出方案的目標,除非讓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突然中止。而且即使中止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但是不可以在短期內改變目前中國幾十年來開始的經濟格局。比如說,減少中國出口依賴、增加國內居民的消費需求、減少居民儲蓄等,這些現象完全是中國經濟二元結構、人口結構、城鄉利益結構等多重原因市場長期演化的結果。政府希望通過政策來改變這樣一種經濟格局,不僅會破壞中國的經濟生態,也可能讓中國經濟真正出現衰退。可以說,如果不對這次美國金融危機進行全面深刻的反思,不找到問題的根源及把握到問題之實質,要真正化解這次美國金融危機及防止類似的金融海嘯再次發生是不可能的。
那么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與實質是什么?在本文看到,是近20-30年來華爾街過度地使用美國金融體系、是通過美國金融體系信用的無限擴張??梢哉f,近20-30年來的美國,無論是政府還是金融機構及個人,誰都希望通過不同的方式最大化地過度使用現在有金融體系。大家都希望把這個金融體系看作是唐僧肉,千方百計多吃一口。這就有了華爾街金融機構的高薪厚祿激勵機制,有了如何讓自己手上的資金的杠桿率無限放大,就有了無數所謂的金融創新產品,就有了市場流動性泛濫,就有各種各樣的金融產品、金融工具、金融市場推陳出新,再加上政府監管部門對這種現象少聞少問,華爾街及金融機構的貪婪本性豈能不發揮得淋漓盡致?而當這些政府、金融機構及個人大獲其利時,巨大的潛在的風險卻留給整個社會來承擔了。這就是說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與實質。如果我們的金融改革不是從這里入手,而是用一些表象來掩蓋事情本質,那么新金融危機不僅不可能防止,反之新的金融危機風險又正在聚積。
但是,美國政府及華爾街的金融機構真的不知道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在哪里嗎?真的不知道美國以及整個世界各國的金融體系需要重大的改革嗎?不是。有人說,華爾街綁架了美國的銀行業,美國的銀行業又綁架了美聯儲,而美聯儲又綁架了整個美國金融市場及世界經濟。事實上就是如此。
我贊同法國總統薩科齊和德國總理默克爾一起推動落實嚴厲的監管銀行家花紅守則,阻止銀行家的魯莽行為令金融危機重演。也就是說,要從根本上來改變目前金融市場或金融機構那種不合理高薪激勵機制,并對這種完全扭曲了激勵機制進行了重大的制度改革。因為,就是在這種完全扭曲了激勵機制下,才會各種金融產品的創新,及通過這種金融創新來制造市場泛濫的流動性,來進行信用無限擴張。只有從這里入手,才能改變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及個人利用金融工具利益最大化而把制造的金融風險讓整個社會來承擔。這不是美國金融危機反思的核心。如果G20峰會能夠在這樣一個角度來思考當前世界金融危機,這樣才能找到問題之答案及化解之辦法。(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 易憲容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