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29日評論版頭條:在人類歷史長河當中,60年只不過是暫短的一瞬間,然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華夏大地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窮二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到即將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東亞病夫”,到成功舉辦奧運會并獲得金牌第一的世界體育大國,如此等等。在歡慶新中國60華誕之際,即將舉行盛大的閱兵式,這不但將極大地振奮中國人民的意志,也必將引起外部世界的高度關注。
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后舉行過13次國慶首都閱兵。這次閱兵,恰逢新中國成立60年大慶,參閱要素更加齊全,裝備類型更加多樣,兵種專業更加全面,表現形式更加新穎。參閱部隊不但有徒步方隊、裝備方隊,還有空中梯隊。不但有接近和達到世界一流先進水平的常規武器,也有可以震懾任何對手的戰略武器。通過盛大的閱兵式,中國人民有理由為偉大祖國國防力量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感到驕傲和自豪,也有理由對人民軍隊保衛祖國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的能力充滿信心。然而回顧以往60年的歷程,我國國防力量的建設卻走過了一條不平坦的道路。
國家安全環境的好壞,影響著國家安全戰略的制定,也直接決定著國防建設和軍事戰略的取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特別是從建國初期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國家安全形勢始終十分嚴峻,國家各項的工作重點主要是圍繞著準備抵御外敵對我國的大規模軍事入侵。在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對國防和軍隊建設投入過多,給國家財政造成很大困難,嚴重制約了國家經濟建設的投入,影響了國家經濟建設的速度和質量,也影響了整體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協調發展,不能在技術上和經費上對國防與軍隊的現代化提供堅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之后,國防與軍隊建設和經濟建設關系指導思想發生的戰略性轉變,從以軍事斗爭為中心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軍隊和國防建設服從國家建設大局。國家對國防與軍隊建設的投入保持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同時把許多軍隊的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轉為民用或軍民兩用,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同時,軍隊和國防建設指導思想實現了戰略性轉移,從臨戰狀態下的軍隊應急建設轉向和平時期加強以現代化為中心的長遠建設。充分利用較長時間大仗打不起來的和平環境,抓緊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以現代化為中心的根本建設,提高軍政素質,增強我軍在現代化戰爭條件下的自衛能力。在調整和充實了“立足打贏信息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軍事戰略方針后,國防與軍隊建設取得了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跨越式發展的巨大成就。
中國和平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作為正在復興進程中的中華民族的軍事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肩負著偉大而光榮地的歷史使命。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并對世界和平做出貢獻,必須不斷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特別是要努力提高軍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根據國防和軍隊建設戰略規劃,2010年前打下堅實基礎,2020年前基本實現機械化并使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目標。
在理直氣壯地堅持“富國強軍”戰略,加速發展軍事實力的同時,我們要永遠堅持實行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在戰略上堅持防御,自衛和后發制人的原則。積極營造有利的安全環境,主動預防、化解危機,攝止沖突和戰爭的爆發。嚴守自衛立場,慎重使用武力,有效控制戰局,努力降低戰爭風險和代價。建立精干高效的威懾力量,靈活運用威懾方式。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堅持自衛防御的核戰略,不予任何國家進行核軍備競賽。
回顧過去,我們無比自豪,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中國人民解放軍作為一支永遠堅持防御軍事戰略的文明之師和威武之師,一支積極參與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正義之師,將是中國和平發展偉大事業的可靠保衛者,也是地區與世界和平的守護者。(作者為海軍少將 楊毅 編輯 姚英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