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0月14日評論版頭條:2009年是中俄關系順利發展的重要年份,中俄建交60年標志著中俄兩大鄰國關系悠遠的歷史進程。今年夏天,胡錦濤主席訪俄期間,兩國元首共同回顧了中俄關系六十年的歷史進程,共同總結了兩國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十三年來的經驗啟示,共同確定了兩國關系的未來發展方向。中俄關系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普京總理將于十月中旬正式訪華,并參加上合組織成員國第八次總理會議。普京訪華不僅僅是例行的出訪,這將是進一步加強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重要步驟。
中俄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以來,兩國在能源、經貿、科技、人文等領域合作全面深化。進入新世紀,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有了新的發展,兩國政府充分挖掘潛力,深化務實合作,提高合作質量,各領域的合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這表現在:第一,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第二,兩國政治互信程度進一步增強;第三,雙方均把推動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不斷向前發展作為長期不變的方針和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第四,雙方在涉及各自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等重大問題上相互予以堅定支持;第五,兩國務實合作成果顯著;第六,民間交往日益擴大,地方合作蓬勃發展,雙方人員往來更加密切,兩國人民相互了解程度日益加深,傳統友誼更加鞏固;第七,國際合作日益緊密。應該說,中俄全面合作已經涵蓋了國家關系的所有領域,幾乎沒有“盲點”。中俄關系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共同謀取新的發展機遇。
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反映出來的是一種新型、健康、互利的國家關系。它不同于中蘇結盟時期以意識形態決定國家關系的狀況,兩國的合作完全基于兩國國家利益的契合。中俄兩國保持密切合作,又堅持獨立自主,為各自爭取符合自身利益的外部環境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較之冷戰時期,中俄兩國合作更加平等,也更加深入,還更符合現代國家關系的規則,兩國都意識到把密切經濟聯系當作發展自己、互利合作的重要物質基礎。推動中俄兩國關系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源自內外兩個方面,既有兩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戰略需求等自身的“內力”因素,也有國際和地區局勢變化的“外力”因素。而這些共同利益成為把兩國關系不斷向前推進得原動力。
當然,中俄兩國合作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出現一些新情況和新的矛盾。中俄對此應該有清醒的認識。一方面,對這些情況和矛盾不必過分緊張、過度渲染,兩國應秉承求同存異的態度,進一步推動合作,采取更加積極務實的措施去化解分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一些差異和分歧如不能得到很好的處理,有可能加深矛盾,破壞相互信任。從兩國關系發展的實際情況看,目前的主要問題集中表現在經濟合作和相互了解和溝通方面。中俄兩國應攜手妥善解決“灰色清關”問題和兩國貿易結構不平衡問題,進一步尋求共同開展大規模經濟合作的有效措施。還要看到,俄羅斯國內還存在著“中國威脅論”的不良論調,兩國還需要加強各層次的互動和交流。
眾所周知,中俄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面臨著一系列挑戰。無論在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方面,還是在緩解戰略方面,中俄都有許多共同語言和共同利益,可以找到合作的空間。隨著經濟迅速發展,中俄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也可為解決世界經濟出現的種種問題發揮越來越明顯的作用。
面對新的形勢,中俄關系如何進一步加以推動,值得我們思考。中俄應進一步加強政治互信,從兩國發展的戰略高度全面推進經貿合作。中俄經貿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依然與兩國總體關系發展水平不相適應。中俄經貿合作應具有全方位的特點,包括能源、高科技、金融合作、邊貿等各領域。兩國在未來的關系互動中應進一步深化能源和資源合作,深化貿易和技術合作,深化兩國在金融和投資領域的合作,共同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對本國經濟的消極影響。
我們應該看到,國際金融危機給中俄對外貿易均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中俄貿易也受到一定沖擊,雙方今年的貿易額降幅較大。我們希望中俄兩國應借普京總理訪華之機,加強兩國相互投資和經濟技術合作的力度,加快兩國大項目合作的步伐,在能源、交通等領域取得更加的合作進展,使中俄關系的發展更加務實。
注:此文參考了邢廣程主持、幾位俄羅斯問題專家參加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學部《新世紀中俄關系》課題的主要觀點。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 邢廣程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