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0月16日言論版頭條:全球金融危機讓許多人傾家蕩產,氣候變化給農業生產帶來災難性后果,世界范圍內的糧食短缺問題從未像現在這樣緊迫。全世界饑餓人口首次超過10億,大約每6個人中就有1人面臨饑餓的威脅。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今年的主題是“應對危機,實現糧食安區”。聯合國官員表示,2050年世界人口將超過90億,世界糧食產量必須在2050年前增長70%才能基本滿足新增人口的需要。但人類到底怎樣做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日趨緊迫的饑餓問題呢?人類是否有能力應對這場史無前例的危機呢?過去30年間,中國經濟飛速發展,農業生產效率穩步提高,中國用世界7%的耕地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后,對世界糧食安全事業還會做出怎樣的貢獻呢?
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副總監舍里拉?希蘇魯(Shelila Sisulu)就這些問題接受了《中國日報》記者朱萍和王漪清的采訪。
問:您能否簡單介紹一下此次中國之行的目的?
答:除了授予中國體操明星李寧以聯合國糧食計劃屬反饑餓親善大使稱號,我此次造訪中國還有其他重要的任務。中國與聯合國糧食計劃署保持著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今年就是雙方交往三十周年。三十年來,中國在諸多領域都給予我們的工作以有力支持,尤其在解決非洲饑餓問題上。此刻,我們需要向中國尋求幫助。除了中國的諸多慷慨援助,我們認為中國在處理糧食安全問題方面積累的寶貴經驗對許多國家都有巨大的借鑒意義。
問:您認為中國的哪些經驗值得別國借鑒呢?
答:農業對政府至關重要。政府不僅需要支持農民,還要注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培訓和市場。中國在這些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成效斐然。農業應當被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部分。各國的農業發展計劃都必須保證嬰兒、孕婦、女童和在校兒童的糧食供給。中國在制定農業發展計劃方面為許多國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例。
問: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糧食供應造成了怎樣嚴重的影響?
答:我們與許多國家在糧食危機領域展開合作,金融危機使糧食危機更加嚴重。糧食危機已經演變成三重危機:金融危機、環境危機和糧食危機重疊在一起。因為許多糧食安全狀況堪憂的地區大多依靠外來資本輸入購買口糧或者支持農業生產。金融危機到來,這些困難地區居民手中的錢負擔不起上漲后的糧價,從而導致糧食危機進一步加劇。在世界某些地區,糧食價格或許較為穩定。但對于許多非洲國家而言,金融危機導致糧價居高不下。對于金融危機在糧食領域的影響,我們仍處于觀望狀態。因為發展中國家受到的影響往往具有明顯的滯后性。我認為,金融危機在某些國家才剛剛開始。
問:氣候變化對世界糧食問題有怎樣的影響?
答:我們認為世界各地區都應當積極應對氣候問題。例如,就溫室氣體排放而言,窮人受到的影響最大。如果他們得不到幫助,必將直接受到氣候危機的消極影響。例如,氣候變化能夠導致水土流失。許多地方,表層土被大雨沖刷掉。如果人們沒有種植糧食的土地,就不得不遷往別處。國家和地區間必定出現大規模人口遷徙,從而引發大量沖突。
問:就氣候問題對糧食安全的影響而言,哪些國家或地區受到的威脅最大?
答:全球變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島國首當其沖,受到的威脅最甚。拉美的一些國家因大雨引發水土流失現象嚴重。據估計,由于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非洲將在未來損失一半的糧食生產能力。如果我們從全球來看,氣候變化的影響恐怕更加嚴重。
問:據估計截至今年全球有10.2億人口處于饑餓之中。您是否清楚,這些人中有多少人將在今年因饑餓喪生?
答:我們知道全世界每六秒鐘就有一個兒童因為饑餓喪生。這個數字多年來一直未變。因為糧食危機呈現出顯著地區性,我們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非洲地區。我們并沒有由饑餓造成的確切死亡人數。我們希望全世界都能共同努力避免這種慘劇的發生。
問:世界糧食計劃署將具體采取哪些行動幫助饑餓人群渡過難關呢?
答:我們在利比亞的城市地區引入了學校供餐的做法,并把供餐時間延長至整個周末。在我們的幫助下,那里的學校周末依然開放,因為孩子們每天只有在學校才能吃上一頓飯。如果學校關閉了,他們根本無法得到食物。許多地方的人們忍受饑餓之苦,并非因為糧食短缺,而是由于他們買不起糧食。因此,我們組織了一個活動叫做“以購買促進進步”,把糧價控制在人們能夠承受的范圍內,讓人們能夠買得起糧食吃。我們努力平衡好糧食的買賣價格,既保證供糧者的收入,又確保糧食出售價格不能太高。我們還組織收購小佃農的糧食。世界糧食計劃署憑借自身的力量幫助這些小佃農增加產量,同時不斷提高糧食質量。
問:你們怎樣從小佃農那里收購糧食呢?他們一般非常分散。
答:收購方法和模式依各國情況不同而各有差異。但不論在哪里,農業基礎設施對收購工作都是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地方,收購難度就大。因此,我們大力鼓勵其他國家借鑒中國建設農業基礎設施的經驗。我們在很多地方都鼓勵當地農民自發結成組織出售糧食。只要有渠道收購到這些散戶農民的糧食,其他的就沒什么難的了。我們通過農民自己的組織幫助他們更好地種植作物,協助他們提高糧食質量,以達到我們要求的收購標準。我們還幫他們進入市場。這是一項大膽的創新。
問:你們是否已經在許多國家開展了這些活動?
答:是的,目前總共有14個國家,大多在非洲,有兩個在拉美。我們把這些活動成為“以購買促進進步”。通過這一舉措,糧食需求方和供應方數量都逐漸增大。我們并不單獨協助供應方,會和其他合作伙伴一起幫糧食供應方搞好種植和收購。我們試圖讓農民更加有組織,同時鼓勵政府注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希望散戶農民依然可以受益于公共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盡管目前難度較大。
問:僅給饑餓人口幫助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于那些遭受饑餓問題困擾的發展中國家,您有什么具體的建議嗎?它們怎樣才能發展好農業呢?
答:世界糧食計劃署有一項計劃幫助母親和孩子打破貧窮循環鏈條。如果女孩子們能在學校多呆些時間,那么她們就不會過早結婚。她們在學校呆的時間越長,今后組成一個健康家庭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她們能接受必要的教育,就會以一種相對健康和科學方式養育后代,從而打破原有的母子相繼的貧困循環。我們是這樣實施這一計劃的:不僅僅提供幫助,還注意向人們展示他們怎樣自己擺脫貧困和饑餓。我們從散戶農民那里收購糧食的時候,會幫助他們種植更多的糧食作物,但他們可以自由支配多種的這一部分糧食。我們不僅以援助機構的身份介入當地的農業生產,而且還會為當地農民創造市場和增收的機會。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有個叫吳秉德(音譯Wu Bingde)的商人,他此前曾經參加世界糧食計劃署的項目,接受我們的養蠶培訓。后來,他帶動整個村莊走上了養蠶致富的道路。我們的培訓惠及了所有村民。
問:除了從散戶農民那里購買糧食,世界糧食計劃署還會向那些農民引入新技術嗎?你們是否會給他們帶去優良糧種?
答:世界糧食計劃署不提供種子等農作物,因為,從本質上講,我們是需求方。但我們會明確告知農民組織收購糧食的標準細則,并且告訴他們怎樣種植才能達到我們的收購標準。農民組織和其他合作伙伴作為供應方,會與農民密切協作,幫助他們種植達標糧。(中國日報社記者 朱萍 王漪清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