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0月22日社論:越來越多的政府官員擁有博士學位,越來越多的博士畢業生進入政府部門工作。
我們應該為此感到自豪呢還是羞愧?這是一個問題。
更多有知識的人在政府工作會改進工作提高效率,這大概是毋庸置疑的常識。但這并不能說明越來越多的政府官員利用自己手中的資源獲得學術學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博士生被政府雇傭無可厚非,同樣,好學的政府官員愿意深造獲得更高的學位當然也是好事。蹊蹺的是有那么多的政府官員能夠拿到博士學位,說明對他們來講這個最高的學術學位是很容易得到的。西南大學研究生部相關人士透露,重慶區縣黨政一把手中,大約有一半在該校攻讀博士學位。
我們大家都知道,獲得一個學士學位一般需要四年時間,一個碩士學位要再讀三年,一個博士學位一般至少要讀四年甚至五年。我們中國古人把做學問比作無涯的苦海,把求學比作寒窗,這都說明了求知的不易。
現代學術中,博士是最高學位,同時也是最難以獲得的學位。攻取博士學位意味著在某個特定的領域獲得相對完備的知識和繼續深入研究的能力。正因為如此,在80年代初我們國家許多大學不具備培養博士生的情況下,我們對來自西方國家有博士學位的人極為尊重。
可是,不可思議的是居然有些政府官員在沒有大學學歷的情況,可以拿到博士學位。這是對中國高等教育的褻瀆。
在這種現象的背后是政府官員浮躁的名利觀。博士學位可以讓別人覺得他們有知識,是一個面子問題。廉潔奉公,把做好本職工作當作頭等大事的官員,一定無暇也無心顧及這只關系到面子的事。
問題的另一面是,如果大學嚴格把持頒發學術學位的標準,一定不會有如此多的政府官員成為最高學術學位的持有者。對于學校而言,把博士學位頒發給政府官員是一個生財之道。
然而,官員和學校之間的交易使官場更加浮躁,也使學校日益走向墮落。就高等學校的長遠發展而言,降低標準授予學術學位甚至出售學位,無疑是自殺行為。公信力和聲譽是他們為此付出的代價。(中國日報評論員 朱淵,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