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12日報道:近日,有關專家提出可行性方案替代擬建中的重慶小南海水電站,從而保護長江流域惟一的國家級魚類自然保護區。
一系列可行性方案正在大自然保護協會與三峽總公司的共同研究中,并將于明天夏天遞交決策部門。
小南海正處在一個關鍵的區域中。作為當地電網的骨干電源,小南海預選壩址位于重慶市珞璜鎮下游1.5公里處,正處在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保護區的實驗區。根據1990年形成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長江干流三峽之上、向家壩之下,還應當修建小南海、朱楊溪、石硼等大型電站。
環保人士和魚類專家紛紛抵制,認為小南海將給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保護區的魚類帶來滅頂之災。
來自美國的大自然保護協會的前董事長大衛.哈里森對記者說:“這個項目無論從經濟角度,還是生態角度都是非常失敗的。在決定上馬前,重慶政府應該全面考慮其他方案。”
他提出,重慶市應該和中國三峽總公司就金沙江下游在建和擬建的四座大壩: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和向家壩建立合作共享關系,把原本計劃投資在小南海的資金投入在這四座大壩,從而獲得相應比例的所有權和利潤。
據他初步估算,這四座大壩不考慮防洪功能時的潛在發電量可以達到360億瓦特,而目前考慮防洪功能的發電量僅為240億瓦特。這樣完全可以滿足重慶市對電力的需求。
小南海水利樞紐工程計劃裝機容量是1764兆瓦,在它上游有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和向家壩4個大型水電站,下游還有葛洲壩和三峽水電站,即使不算葛洲壩水電站,小南海水電站的計劃裝機容量也僅為另外5個水電站發電量總和的3%。
為了避免洪水,將在下游的洞庭湖區域建立起來洪區,其中包括兩個潛在蓄洪區和一個潛在濕地區,這樣將有效防御洪水的侵襲,大衛說。
這樣蓄洪區將有一系列移民安置和環境保護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建立水電生態系統功能補償基金來保障洪區移民安置和環境保護等一系列問題,他解釋到。
根據他的粗略計算。四座發電站每年將帶來至少4億到8億美元的水電利潤,可以投入到基金中來。
目前為止,大自然保護協會已經和三峽總公司就此進行了相關調研,洪水風險控制和水電補償基金等相關制度也在研究中。
大衛樂觀地說,明年春天,一套完善的政策建議將可以完成并提交給決策部門。
專家學者認為如果小南海得以上馬,魚類保護區將形同虛設,大部分珍貴魚類面臨滅亡。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曹文宣此前也公開表示,產漂流性魚卵的魚類,其魚卵和初孵仔魚在飄流過程中發育,通常要漂流400~500公里才能主動游泳,“這些魚在水庫中是不能進行繁殖的,不能繁殖就達不到交流的目的。”
而隨著長江密集的梯級開發,河流“片斷”化日趨嚴重,壩與壩之間的距離縮短,壩下水流的速度放緩,魚卵孵化過程中必須的條件都被改變。
2006年8月,重慶市政府與三峽總公司簽訂了長江重慶段水電開發合作協議,明確由三峽總公司為小南海水電站項目業主,開展小南海水電站項目前期工作,經國家核準后,組織工程建設,并負責建成后運營管理。2008年7月,小南海水電站預可行性報告及前期確定的重大專題已經編制完成,前期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今年6月17日,重慶市發展改革委網站上公布的《重慶市2009年能源發展報告》顯示,“經過大量艱苦努力,200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同意我市組織開展小南海水電站有關前期論證工作。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資源保護、S106省道改線重建、白沙坨長江鐵路橋拆除重建、移民調查專項工作進展順利。三峽總公司小南海項目籌備組已完成工商登記,正式在渝辦公。”
據初步調查統計,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域內共棲息有魚類189種,其中珍稀、特有魚類40多種,占整個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的30%以上。白鱘、達氏鱘和胭脂魚3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魚類,云南鲴、中臀擬鲿、長薄鰍、巖原鯉等9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名錄》。
有關資料顯示,2005年年底,我國水電的裝機規模大約在1160億瓦左右。根據規劃,2020年,我國水電要達到3000億瓦,大約是2005年的3倍。馬軍認為,長江水電開發正在一步一步逼近生態底線。(中國日報記者 王茜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