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20日言論版頭條:美國總統奧巴馬對中國進行了3夜4天的訪問, 而其亞洲四國之行共6夜7天,中國行在時間上占一半,可見其分量之重。奧巴馬是第一位在上任第一年就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他的首次訪華是成功的。
上海之行讓他看到了中國現代化的成就,與中國青年人的交流使他了解了中國社會的活力和觀點的多元化。北京之行有助于他與中國領導人建立更好的個人信任和工作關系,長城和故宮游使他體會到中國歷史的厚重。相信奧巴馬后會帶者對中國有更好的理解和更高的重視回到美國。
中美《聯合聲明》可以看到兩國關系有了系列進展:首先,在兩國關系的戰略定位上出現了一個新提法,在峰會后的記者會中,胡主席除了重申建設積極、合作和全面的中美關系,還指出兩國元首同意將中美關系定義為“應對共同挑戰的伙伴關系”。其次,雙方討論了大量全球議題,如氣候變化、國際金融合作、反恐合作等等,顯示了中美關系從雙邊層次向全球層次提升的勢頭。第三,聲明涉及的議題之多超出預期,顯示雙方決心拓展更多合作領域。另外,在留學生交流和新能源開發等議題上取得了具體進展。即使在爭議性議題上,雙方在原則層面有所趨同,如在臺灣問題上,奧巴馬重申”一個中國政策”,樂見兩岸關系改善,在政治制度問題上,雙方聲明尊重各自的選擇。
這次訪問的一大背景就是奧巴馬執政以來,中美關系成功避免了政黨權力轉換而導致的政策波動影響,這得益于中國積極的政策應對。在奧巴馬執政前,中方就積極與其決策班子建立聯系。奧巴馬執政之后,雙方高層進行了密切接觸,尤其是兩國的首腦會晤,這為中美關系的良好開局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平等交往的基礎仍然是中國國家實力的增強。奧運會之后,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逐漸顯現,而國慶大閱兵則展示了中國強大的軍事和國防能力。這使得中美兩國的力量差距不斷縮小,為雙方的平等交往提供了物質前提。
中國基本奉行的是低調和合作的對外政策,力量的增長并沒有改變中國對外戰略的和平性質,這使得美國對中國的接受度增加。
此外, 金融危機的正面效應。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美國的金融地位受到重創,并累及實體經濟。美國經濟的復蘇依賴于中國的高速增長和積極合作,美國對華的利益需求相應上升;而中國政府有效的危機應對也有助于美國對中國能力的肯定。
奧巴馬上臺之后積極推行“巧實力”外交,強調綜合運用軟硬實力,以更好地實現其國家利益。“巧實力”外交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倡導多伙伴關系。從中美關系的角度來看,伙伴關系的定位有助于中美建立更具實質性的合作框架。
而且在奧巴馬的決策班子中,熟悉中國事務的外交精英較多。他們對中美關系的重要性和復雜性有著深刻認識,趨向于對華采取理性務實的姿態。
盡管奧巴馬的首次訪華獲得了成功,未來中美關系還存在大量問題。
首先是貿易問題。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中美在經貿領域的爭吵增多,貿易環境趨向惡化;其次是人權問題。人權是長期影響中美關系穩定的政治問題,雙方圍繞西藏等問題上的分歧難以彌合;第三是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問題。隨著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進展,美國對中國軍力的擔心會不斷上升;第四,在氣候變化、新能源等議題上,中美雙方就減排原則和責任分擔將爭吵不斷;第五,在東亞地區合作上,中美領導權之爭將進一步凸顯。美國高調重返東南亞,有明顯針對中國的政策意圖。而東亞合作的積極開展則使美國擔心其被排除在亞洲合作進程之外;最后是臺灣問題。盡管中美兩國在遏制激進臺獨、維持臺海穩定上保持了有限合作,臺灣問題仍然是影響兩國關系的關鍵問題。
而美國面臨兩類政策協調的困難。首先是政府內部的協調。由于奧巴馬的決策班子政治明星云集,各部門政治取向的不同會加大政策協調的難度。其次是決策班子與其他政治勢力的協調。由于奧巴馬與民眾蜜月期結束,原來懾于總統高民意支持率而有所顧忌的政治勢力開始提高嗓門,奧巴馬對華政策的國內牽制相應加大。在中國,國內利益的多元和社會力量的成長增加了對美外交的政策協調難度。中美之間的利益沖突會影響國內民眾的利益和情緒。當這種影響達到一定程度,相關團體就會對政府施加壓力,影響內部的政策協調。
隨著對外政策的失誤和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已經意識到其戰略地位的下降。美國的政策應對是對內通過新能源開發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社保醫療改革建立更加公平的社會,通過金融體系改革消除弊病,恢復美國的金融領導地位;對外則通過“巧實力”外交進行責任外包,通過“接觸”、“傾聽”和“磋商”換取他國對美國的政策支持。由于中國是“巧實力”外交的主要對象,責任分擔的矛盾在中美關系中會比較突出。但是,中國并沒有做好責任分擔的準備。中國的民眾和精英共同擁有的集體認知還是發展中國家身份,關注的問題主要來自內部治理。因此,在可見的將來,中國在外交上主要還是采取防御姿態,目標是為國內問題的解決創造良好國際環境,而不是在外部“開疆拓土”,創制新的國際體系。中美在責任分擔上的分歧將成為兩國爭端的重要來源。
但無論如何,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中國作為問題排在問題清單的后面,而作為幫助者則位于前面。中國的力量和模式意味著中國對美而言是一個問題,但相對于應對金融危機、打擊恐怖主義、防止核擴散等議題并不急迫。相反,美國在解決前述幾乎所有的外交問題時,都離不開中國的政策支持。這一嶄新的關系結構無疑助于中美關系的穩定。(作者為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 金燦榮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