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11日報道:在昨天剛剛落下帷幕的第五屆連州國際攝影節上,當代觀念攝影師區志航因為“區式裸體俯臥撐”的新一系列,在重大社會事件的發生地拍攝的作品《那一刻》,獲得了“年度攝影師”銅獎。
本屆攝影節的策展人陳衛星評價區志航的作品時說:“他在身體、公共性和事件之間創造了一種聯系,在一幅作品中融合了在場與再現,可以說開拓了新聞攝影的一個新的領域。”
2008年,“區式俯臥撐”的第一個系列,在標志性建筑物之前拍攝的《景.觀》系列作品,就曾經引起轟動,并參加了國家大劇院舉行的《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年藝術成就展》之《啊!我們,中國三十年當代藝術展》的展覽。
在這個花費8年心血準備的作品中,區志航獨自走遍了除臺灣之外中國所有的省份,拍攝了100多幅作品,鳥巢、2010世博中國館、廣州新電視塔、布達拉宮、圓明園、汶川地震之后的廢墟,歷史與現代,都定格在區志航的膠片中。
如果可能的話,區志航會在建筑物即將完工之前的最后建設階段進行拍攝,他解釋到:“就像十月懷胎一樣,分娩之前的那個時刻總是最美好而又最寶貴的。一旦建筑物封頂完工,就成為了一種永恒,而我所記錄下的那個時刻是觀者以后再也不可能看到的瞬間,是一種歷史的記錄。”
“身體和標志性建筑,把這兩件平時看來特別簡單清楚的東西加到一起,再加上裸體的效果,我希望能夠創造出一個特別的、富有張力的情景。”
區志航的正式身份是廣東電視臺時尚類節目的資深媒體人,1994年,他創辦并主持了中國第一個時尚電視節目--《時尚放送》。對攝影一直抱有濃厚興趣的他也一直在業余時間從事時尚攝影,紀念中國國際時裝周十周年大型畫冊《風尚十年》的時裝發布部分,大約四分之一的作品是區志航提供的。
2002年和2003年,區志航曾獲得中國時尚文化大獎之“中國最佳時裝評論員”和“中國最佳時裝攝影師”。
時尚節目媒體人的身份讓區志航意識到,身體暴露的過程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歷程,從2000年開始,他從時尚攝影轉向了帶有身體介入的觀念攝影,在作品中展現身體獨特的媒體力量。
因為工作關系經常行走于世界各地的區志航拍攝了以《身體驛站》為名的系列作品,第一次介入自己的裸體。鏡頭前的區志航斜倚在酒店的窗臺上,試圖在鏡頭中解讀窗外陌生的城市和一個過客之間的關系。
很快,區志航將思考聚焦在自己的國家,希望創作出能夠表現中國厚重歷史的作品,他認為標志性人文景觀不僅是中國的符號,更是一定時期中國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活等各種狀態的高度凝結,《景.觀》應運而生。
除了俯臥撐,區志航還曾經嘗試過許多其它的姿勢,包括蹲、躺、趴、跳以及起跑,除卻技術上的原因,他認為沒有哪個動作能夠向俯臥撐那樣既不會將自己的身體全部暴露于鏡頭之中,同時能夠將動作本身的指向含義降到最低。
“在各種肢體動作中,俯臥撐裸而不露、純粹、徹底、積極、虔誠。乍一看,人像蟲子一樣與社會建立關系,很異樣又很有力量。”
區志航的最終目標是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呈現一段歷史,在拍攝《景.觀》的同時,他也將目光投向了有影響的重大社會事件。
“每一個景觀背后,都有刻骨銘心的故事;每一個‘那一刻’背后,都有刻骨銘心的掙扎。”這是區志航現在常常向別人提起的兩句話。
出于節省成本和靈活機動的考慮,區志航總是單獨行動,他能夠在8秒鐘之內完成一幅作品,當然之前會有很長的等待時間,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行為會讓一些人難以接受,因此總是抓住人盡可能少的時刻完成拍攝。
曾經被抓,也曾經被強迫刪除過拍攝的照片,區志航想過放棄,因為有時他的精神壓力已經達到了幾近崩潰的地步。
“每次我獨自外出拍攝,家人都非常擔心。我會在手機里提前寫好求救短信,有時也會讓自己的朋友做好營救的準備。”
但是每一次的拍攝,在區志航看來都是一次心靈的朝圣之旅,為他一次又一次地注入了新的力量。
“區式俯臥撐”如今在許多人眼里成為了重大事件的代名詞,一些人聯系區志航,希望能夠在媒體還沒有報道過的事件發生地拍攝照片。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沖突,區志航都拒絕了。
現今,區志航計劃將拍攝背后的點滴故事和對于中國社會的觀察記錄成書。
已過知天命之年的他還在繼續充實自己的《景.觀》和《那一刻》系列。“我希望讓‘區式俯臥撐’變成我與社會交流的一種語言,并在記錄歷史的同時見證社會的發展變遷。”
區志航希望觀者在看作品的時候,能夠超越畫面中那個脆弱的個體和那種看來有些“偏執瘋狂”的肢體語言,思考歷史的真實和表象之下所掩藏的種種社會問題。(中國日報社記者 郭書含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