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16日言論版文章:從上個月開始,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已經步入了五年任期的下半段旅程。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仍在持續,氣候變化問題、朝核問題、流感防控問題,一系列棘手的國際問題亟待解決,奔波忙碌的他每天都在迎接新的艱辛與挑戰。而在此時,西方一些媒體的尖銳批評又把潘基文推到的國際輿論的風口浪尖。美國的《華爾街日報》7月14日以《聯合國的隱形人》為題對他進行報道,批評他“缺乏前任們所具有的強大的個人魅力”,英國的時事周刊《經濟學家》認為他“組織管理能力低下”,美國的《外交政策》稱他“缺乏國際領導能力”,甚至嘲笑他的英語發音。面對著這一連串的“殘酷的”負面評價,潘基文并沒有進行針鋒相對的予以回擊,在“虛心接受”各種批評的同時,它指出西方媒體應加強“對謙虛和中庸等亞洲價值觀的了解”以及“對聯合國特點的認識”。
潘基文是聯合國成立以來的第八任秘書長。雖然《聯合國憲章》中對秘書長是否要按地區輪換原則產生并沒有明確規定,但按地區輪換產生已經成為被普遍接受的慣例。時隔35年之后,來自韓國的潘基文成為繼吳丹之后的亞洲第二位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秘書長是聯合國的最高行政長官、首席代表,在國際社會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也因此身處聚光燈下,難免受到各種議論甚至是尖銳批評。
潘基文出身貧寒,憑借著勤奮和實干的精神,他逐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職業外交家。 2007年,他完成了對聯合國維和以及軍控部門的改革,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十萬人,已經成為維護國際和平的一支有效力量。2007年12月底,在他的主持協調下,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各國代表就《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義務到期后的溫室氣體減排談判達成了“巴厘島路線圖”,聯合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揭開了新篇章。僅2008年一年,他一共出訪了三十五個國家,飛行的里程數超過了二十五萬英里,參與了七百多次雙邊會談。從慰問汶川震災區到全力救助緬甸風災區,從非洲扶貧到斡旋中東巴以沖突,他低調而認真地履行著自己秘書長的職責——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世界各個國家的發展。
國家外交官身份出身的潘基文更加注重實際和效益,深諳“謙則得眾”、“以柔克剛”、“中庸之道”的他注重平衡各種關系,處理各種現有矛盾,協調各方的利益,在獲取充分支持的情況下采取行動。
中國有句古話叫“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用以形容低調和謙遜的品格。雨水滋潤了萬物生長,卻并不渴望世人的贊美——這是一種東方人尊崇的美德,也同樣是是這位亞洲的聯合國秘書長所追求的一種境界:把事情做好,有功勞是大家的,有過錯自己承擔,“心甘情愿做透明人”,并不計較個人的名利得失。這種品格難道不值得尊敬和欣賞嗎?
“處理當前的國際關系有時需要的不是強悍和鋒芒畢露,而是善走中庸之道的調解者”,持有這種外交哲學的潘基文無疑會給一些棘手國際問題帶來新的解決思路。“以最大程度的合作、妥協、靈活的精神”處理國際矛盾和沖突,主張少說多做,勤奮務實,身體力行——潘基文把這種東方外交文化和組織文化帶入了聯合國。聯合國是世界192個國家共有的大家庭,它的文化理應是多元的,和諧共生的。就短期而言,習慣了安南風格的人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應,但就長期來看,這種東方外交文化的植入對聯合國來講將是一次難得的組織文化革新。一個東西文化和諧、包容的聯合國必然更加充滿活力、富有競爭力。
作為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的行政首長,聯合國秘書長的個人作用和權力是非常有限的。聯合國不是世界政府,秘書長也不是“世界領導人”。他的作用不僅要受到《聯合國憲章》和聯合國決議的制約,受聯合國現有的組織結構和組織文化制約,同時也受到國際關系現實的制約。在國際舞臺上,聯合國秘書長是一個在各種約束中發揮有限作用的“帶著鐐銬的舞者”。
雖然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逐步加深,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但現實主義的國際關系思維仍然在在各國占據主導地位,主權國家仍然是國際關系中最重要的行為體,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仍然是各國考慮國際問題的出發點。國際無政府狀態下,各個國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利益和價值觀,在很多問題上很難達成一致,由于國際法的約束力較差,在集體行動中各個國家也很難實現統一,聯合國作為最權威的國際組織,其有效性受到傳統主權國家的嚴重制約。聯合國在更多情況下只是作為一個多邊外交的舞臺而存在。
聯合國的這種局限性要求聯合國秘書長再日常的工作中不僅要善于提出各種愿景和口號、用道德的力量平衡傳統的地緣政治意識形態、激起各個國家公民的全球意識,還要善于協調各個成員國尤其是大國之間的關系、最大限度地求同存異、獲得大多數國家的支持以真正解決問題——深知這種局限性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無疑在后者上做得更為出色。而那些期待聯合國能夠解決所有國際問題、聯合國秘書長能夠擔負起世界領袖責任的人,他們的愿望是美好的,只不過離目前聯合國現實還有很大的距離。
聯合國作為全球最大最權威的綜合性國際組織,在實現全球治理的過程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聯合國擁有一個比較成熟的國際問題協調機制,比其他任何國家和組織都更具有權威性和合法性,它的機構設置涉及了全球治理的國際制度層面、區域治理層面以及全球公民社會層面,是比較完備的全球治理“中樞”;同時,它的常任理事國協商一致的機制也是現有國際秩序向全球治理秩序轉換的“減壓裝置”。比之G8、G20等大國協商機制,聯合國更應成為全球治理的中心,這也是未來聯合國發揮作用的重要途徑。
潘基文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積極態度正是對這一趨勢的把握和實踐。與傳統的維和與扶貧、保護人權等職能相比,潘基文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這一全球公共問題的解決上,力圖通過此舉確立威信,把今后全球治理的職能引導入聯合國的框架之下,為加強聯合國未來的作用開辟道路。(作者為人民大學教授 金燦榮 董春嶺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