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17日社論:作為過去十年里全球貿易高速發展的主要受益者,中國做出了明年削減進口關稅的決定,這并不僅僅是為了履行2001年向世界貿易組織(WTO)做出的莊嚴承諾。
此舉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給切實提升中國進口貿易額開個好頭,以期實現拉動內需和使全球經濟態勢重新趨于平衡的雙重目的。
財政部本周二宣布,中國政府為了履行對世貿組織的承諾已于今年1月1日起對六項商品進口關稅實行減免,在此基礎之上,中國將繼續對超過600種商品暫時降低關稅,產品種類涉及資源類商品、先進生產設備等。
雖然明年關稅的總體水平仍然穩定在9.8%不變、并與前三年保持相同,但是眼下最新的減稅舉措凸顯:中國決策者對于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思路在逐漸發生變化。
財政部強調,此舉意在支持農業和農村地區發展,意在支持技術進步以促進產業升級和設備制造,意在推動能源節約與環境保護。
考慮到這些領域在國內的需求都十分巨大,決策者此舉無疑是可取的,此次減免一定的進口關稅,能夠鼓勵國內企業更好地打入國際市場、利用海外資源。
但是眼下對于中國政府來說,還有一項更為緊迫的工作要做,就是將國內消費盡快轉變為經濟增長的核心推動力。
作為新加入世貿組織的成員國,中國在過去十年中出口得到了顯著的增長,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低廉的出口商品價格和操作相對熟練的勞動力所產生的相對優勢。但是眼下這場幾十年內最為嚴重的全球金融、經濟危機,已經明確告訴我們:中國依賴出口所獲得的經濟增長毫無疑問是十分有限的。
目前,隨著中國政府決心盡全力來拉動國內消費,已沒有什么理由可反對進一步減免進口消費品關稅,因為此舉有助于推動國內新一輪的消費熱潮。
這個最新的舉措告訴我們,中國政府的決策者已經意識到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吸引與生產相關的商品進口的緊迫性。
然而,這一步看起來走得有點底氣不足。
進口高關稅一度被視作保護某些發展相對落后的產業的必須手段,但是,迅速崛起的中國作為一個全球貿易大國,已經充分目睹其出口生產商的生產力水平和競爭力水平。
如果這一點不再是政策所需重點考慮的問題,中國的決策層可以更多地關注進口關稅減免,以惠及國內消費者。進口的增加,無論是對于以消費為主導的中國經濟增長,還是對于全球經濟的全面平穩復蘇,都是十分必要的。(中國日報評論員 朱啟文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