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18日言論版文章: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呈現出來的并非一派喜人景象。192個與會國家分立門戶,捉對談判。目前,要制定一份所有國家都認可的全球性氣候協議幾近是一項不可完成的任務。沒有一個國家希望自己被指責為導致會議流產的罪魁禍首。但每個談判者都有自己的底線,即對最少減排量的具體要求。如果要讓他們在最終協議上簽字,就必須要滿足各自的減排要求。
中國的立場對解決氣候變化問題至關重要。對絕大多數國家而言,中國既是盟友,也是競爭對手。中國的經濟規模、增長速度和不斷擴大的能源需求及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都為中國亦敵亦友的地位提供了合理解釋。毫無疑問,如果沒有中國的參與和配合,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就不可能取得成功。氣候會議背后的邏輯是政治,包括美國國會政治理念都可也在這次國際大會的唇槍舌劍中派上用場。美國氣候變化問題特使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甚至在抵達會場之前就向新聞界表示,他的代表團將向中國施壓,并聲稱美國的公共資金不會用到中國,“我們要把我們的公共資金送到最需要它的國家。”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說,他對斯特恩的言辭深感震驚。中國并不想向美國要錢,他在有關氣候會議多場新聞發布會中多次強調了這一觀點。上周一《金融時報》頭條新聞題目為《北京要提出資助要求》。但斯特恩或許心知肚明的一點是,他的尖利言辭與其說是說給哥本哈根的談判者聽,還不如說是給華盛頓的立法者聽的。
哥本哈根會議協商主要在兩個方向上展開。第一個是《京都議定書》,議定書為發達國家在2012年前的溫室氣體減排設置了捆綁式目標,卻沒有給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規定減排任務。美國并沒有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拒絕接受任何捆綁目標的限制。另外一個方向是《京都議定書》姊妹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美國是公約簽字國之一。會議開始后第二周,丹麥領導人試圖將兩份協議結合在一起,這一做法致使非洲代表團中途離場,他們擔心任何關于2012年后的捆綁式目標都將是一紙空文。丹麥領導人后來不得不申明會議將明確設置長期目標,才平息了非洲代表們的不滿情緒。中國堅持認為,《京都議定書》應當得到每個簽字國的尊重。歐盟大多數國家已經為實現議定書設置的減排目標做出了巨大努力,力爭到2020年,減排30%,然而相當一部分國家并不認真履行協議內容,或者根本不承認這一國際社會認可的重要協議。歐洲始終在推動中國和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設置自己的減排目標。但兩國都反對別國強加給自己的硬性減排指標,因為兩國都需要大力發展經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而能源消耗與碳排放與這兩大任務息息相關。
北京明確宣布,2020年前,將單位GDP能源消耗減少40%至45%,國際社會對此給予了由衷的肯定和贊賞。這一舉措表明了中國希望哥本哈根會議取得成功的堅定意愿。不過,中國的目標意味著,這個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30年和2040年之間達到峰值之前將始終處于增長之中。終極協定之所以難產,一個重要原因是各國衡量一國減排工作進步的標準和要求不一。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七十七國集團”聯合,成為哥本哈根會議的一大特色。中國代表團組織的新聞發布會好像也代表了另外七十七個國家的主張,盡管這些發展中國家并未與中國一道組織這些新聞發布會,但中國堅定地支持窮國的要求,即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每年應當拿出國民生產總值的1%資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這一提議涉及資金大約6000億美元,其出發點是,發展中國家認為,目前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水平是由發達國家長期發展造成的,不應由落后國家埋單。
兩個世界爭執不下問題集中在資助力度上。發達國家到底應當拿出多少錢幫助落后國家解決氣候問題呢?歐盟各國領導12月11日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表示歐盟將在未來三年內拿出100億美元作為氣候問題幫扶資金。這一提議受到發展中國家頗多冷遇,一是因為援助數額遠遠不足,二是因為100億中還包括了此前某些援助項目的資金,因此,這一提議水分很大。各國唯一達成一致性意見的一點是,發達國家應當向窮國輸出相關技術,幫助后者更好地面對氣候挑戰。
各國就控制全球氣溫的具體目標展開了激烈討論,討論焦點是如何設置二氧化碳減排目標。討論的激烈程度反映出氣候變化對某些國家的影響之大。像馬爾代夫和圖瓦盧這樣的島國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堅定要求通過減排措施將全球氣溫升高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之內,這一主張得到了“七十七國集團”的支持。全球變暖使海平面上升,赤道島國首當其沖,面臨被淹沒的厄運,這些國家非常希望哥本哈根會議能夠帶來實質性成果。歐盟設置的全球氣溫升高限度是2攝氏度。目前來看,相當一部分國家對這個減排目標比較認可。更加嚴格地控制溫度上升,必然要求包括印度和中國在內的各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付出更大的減排努力。
森林植被對緩和全球變暖的重要性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中國最近宣布,將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緩解全球變暖。這一做法估計會被寫入哥本哈根會議最終的成果性文件中。世界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量中16%是由于森林退化造成的。歐盟正在致力于制定捆綁性目標,計劃在2020年將現在的森林退化水平減少一半;到2030年年底,徹底消滅森林退化現象。但包括巴西在內的許多國家更歡迎自發性質的協議,而非別國規定的剛性文件。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開始前,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就曾對巴西與挪威聯合保護亞馬遜熱帶雨林的提議表示了支持。在這次氣候變化會議上,政治程序背后的科學影響已經變得異常強大。
會議最后一天,各國元首云集,協商的中心議題是各國如何分擔減排指標。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承認自己應當實現更大的減排努力。但這些國家在面對國內民眾時,還需要說服他們相信本國采取更大力度減排措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才能獲得選民支持,批準其行動計劃,進而將具體目標和途徑最終固定在國際協議之中。歐盟已經具備了完成這些程序性操作的慣例和制度,但美國則要困難許多。要說服國會議員通過那些減排協議并不是一件簡單事。不論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結果如何,奧巴馬都將面對巨大的政治挑戰。
哥本哈根協商已經進入尾聲,各國爭論的焦點已經非常明確。中國在此次會議上積極而富有建設性的表現有利于促進大會產生實質性成果。中國不僅用自己的行動避免了許多原本苛刻的批評,而且還展現出一種負責任的大國風范,即使面對當今世界最棘手的問題,也毫不退縮,為許多國家做出了表率。不論過程如何復雜曲折,爭議也好、目標也罷,都將在會議閉幕時概括到一份綱領性文件中。考慮到氣候問題的重要性和復雜性,期望各國通過幾周時間的協商和討論,便達成一項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捆綁性協議并不現實。此次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意義恐怕在于,它為各國領導人確立了一種協商及討論范式,他們需要憑借各自的政治智慧和能力延續這種范式,為更加深入、具體、專業的協商鋪平道路。
作者Michael Berendt,為布魯塞爾福萊咨詢公司(Fleishman-Hillard)顧問,曾任歐洲委員會委員里昂·布雷頓內閣成員(Cabinet of European Commissioner Sir Leon Brittan)。(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