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19日評論版文章:隨著奧巴馬11月中旬訪華掀起的熱潮漸趨平靜,人們對中美關系發展前景的思考則越來越深入。
客觀地看,通過奧巴馬此訪的廣泛接觸和深度交流以及之前各個層級的溝通和磋商,近一年來中美關系積極互動的良好勢頭達到了高潮,近8年的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開始向新的高度邁進,建交30年來所累積的中美關系中的積極因素變得更加厚實。兩國進一步明確了共識、知曉了分歧,領導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國家間的戰略互信、公眾之間的相互認知都將得到促進。兩國領導人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規劃了未來相互關系發展的總體方向、基本框架、重要領域和緊迫問題,這都將進一步刺激雙方合作的需求,增強各自國內主張推進合作的聲音和力量,推動雙方更加努力地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并采取切實行動穩步建立應對共同挑戰的伙伴關系。
更為重要的是,中美領導人成功的北京會晤讓世界比較強烈地感受到兩國加強務實合作,幫助解決諸多全球重大挑戰、為世界提供更多更安全的公共產品的可能性。如果中美關系將由此實現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那將使中國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走和平發展道路而實現崛起和民族復興,超越以往大國通過戰爭與擴張實現崛起的道路的國家;將有利于世界搭建一個總體穩定的戰略框架,進而在此框架下實現政治、經濟、社會和安全的轉型,并逐步創建一個新的國際秩序;將使中美各自的發展道路和模式都得到彰顯,進而為人類的發展提供新的選擇路徑,為世界的持久和平和長期繁榮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
這一切可以期待的美好愿景能否實現,取決于中美關系能否真正由此超越。而這種超越能否實現,取決于中國的戰略選擇和政策實踐,更取決于美國的對華戰略和政策實踐。因為在中美關系這對矛盾中,美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很長一段時期仍將處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美國對華政策能否從根本上擺脫接觸與防范或者合作與遏制兩條軌道并進的框架,進而使接觸與合作成為占據絕對優勢的主流政策取向,將決定中美關系能否實現歷史性超越、躍升到新的戰略高度。
從“9·11”事件到伊拉克戰爭再到金融危機,美國長達近百年的霸權地位和持續20年的世界唯一霸主地位遭受明顯削弱,國內外的重重困難使以奧巴馬為代表的美國政治家和戰略家越來越清楚地認為,能否處理好與中國這個她認為最有可能挑戰其領導地位的國家的關系,直接事關其能否成功應對諸多挑戰、渡過當前的難關、延長其世界領導地位的持續時間,以及為其領導地位滑落之后的重大利益做出比較有利于她的國際安排。正是基于這種認知,奧巴馬明確表示“一個強大而繁榮的中國崛起將成為國際社會的力量源泉”,以及美國歡迎這樣一個中國的到來和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
但總體看,美國國內對中國的戰略認識仍然存在較大分歧,奧巴馬訪華所釋放的積極信息尚未占據壓倒性的主導地位。主張遏制中國的新保守主義勢力和主張實行保護主義的新孤立主義勢力所具有的影響力依然不容低估,奧巴馬訪華之后美國國內輿論的反彈就是例證。
換句話說,美國要真正從心理上、戰略上和政策上做好接受和適應中國全面崛起的調整和準備,還需要做出更大更多的切實努力。盡管此前美國學者曾經提出G2的概念,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斯坦伯格也提出“戰略再保證”概念,奧巴馬本人也明確表示歡迎中國發揮更大作用,但這些說法都只是給中國指定了一個幫忙的、伙伴的位置,而非一個平等的、合作的角色。
在他們的邏輯里,中國只能按照他們所希望的方式在他們所希望的領域發揮作用,決不能挑戰美國及其盟國在地區和全球范圍內的主導地位,這是底線。對他們來說,切實接受和尊重中國的利益擴展,在讓中國承擔更多責任的同時讓渡相應的權利,在主張和鼓勵中國發揮更大作用的同時接受和尊重中國發揮作用的范圍和方式,這都是他們必須面對的考驗。無論是在應對全球性挑戰和地區熱點問題方面,還是在參與改革現有國際體系等方面,都是如此。
特別是隨著美國增加對亞太地區的關注,進一步強化在中國大周邊地區的存在和影響,她如何處理中國在亞太地區已經擴展了的以及仍將進一步擴展的利益和影響,這都將是對奧巴馬總統所說的不尋求遏制中國的一個重要試金石。
更為具體的是,正如胡錦濤主席所指出的,美國能否真正照顧中國的核心利益關切,諸如對臺軍售問題、涉藏問題、涉疆問題,也將考驗奧巴馬在北京所做的對華政策闡述。至于那些依舊存在的影響兩國發展的障礙,以及將來可能新產生的各種復雜問題,那就更是考驗了。如果奧巴馬政府不能經受這些考驗,使美國對華戰略和政策實踐中的積極因素不斷發展壯大,那中美關系就難以實現重大的歷史性超越。(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 高祖貴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