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23日社論文章:氣候變化問題其實只是“冰山一角”而已。為了使全球經濟這艘“巨輪”避免重蹈泰坦提尼克號的覆轍,我們需要正視威脅到環境和經濟的根本性問題,然而這個根本問題沒有在哥本哈根進行討論。這個根本性的威脅就是:只將經濟成本計入在內的舊產業發展模式。
工業排放物正觸目驚心地改變著氣候,動輒上萬億噸的溫室氣體正在源源不斷地排放,而且還不用繳費。而且,如果政府只是簡單地用蓋子堵住排放口了事,銀行家們認為舊的經濟發展模式和自己的借款人能夠產生利潤,而經濟學家們又不停地煽動大眾無止境地消費,那么這種在環境上的不作為、“欠賬”行為,已經并且正在滾雪球一般地積聚效應。
在哥本哈根的大會上,針對舊經濟發展模式的批評并沒有進入熱議的范圍內。對于這個議題,測量碳排放量的化學家們不關心,監測冰蓋狀況的地理學家們不關心,致力調節全球氣溫的非政府組織也不關心。經濟學家們對此沒什么認識,而商人們又不愿意聽見此類的問題。最不可能談及這個問題的,是倚賴選票生存的政治家們。這場哥本哈根大會,絕大部分都充斥著名利虛榮和華麗詞藻,最終閉幕時只誕生了一個象征性的“協議”。沒有人能夠坦坦蕩蕩地承認:所有的用戶都有義務為生產商品和提供服務產生的成本買單,而這個成本應包括生態環境“折舊”的部分。
“生態折舊”是一個新興的概念。一組科學家在羅伯特·科斯坦薩(著名生態經濟學家)的帶領下,已經推翻了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1817年在著述中提出的觀點,即“自然資源是富足而且免費的”??扑固顾_的小組謹慎小心地詳細計算了地球每年提供的“生態服務”折合的價值總量,結果令他們自己都大吃一驚:地球光是凈化處理、循環更新水和空氣所帶來的產值,就已經是全球GDP總和的兩倍之多。也就是說,我們從地球索取的是我們給予地球的兩倍。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為了避免工業污染所引發的危機,人類有了一整套明晰的處理模式:將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包括制成品和經濟利潤)保留下來,而把臟亂的處理加工環節遷至遙遠的、經濟欠發達而又渴望解決就業的地區。這個“西方(舊世界)→新大陸(新世界)→東方”的模式,在1975年老鷹合唱團《最后的圣地》一歌的歌詞中就得到了體現:富人來了之后糟蹋了一方土地,只是為了滿足我們無盡的欲求,同時還為自己血腥殘忍的行徑提供冠冕堂皇的辯護,之后又向東前行掠奪,此時已然不能再有新的邊界,我們必須就地解決。所以,英國氣候變化大臣指責中國“破壞哥本哈根大會計劃、以便排放幾個世紀工業污染物”,是一種極為虛偽的舉動。
這些國家一個接一個地污染了自己的家園,卻把責任推給了中國。這促使中國更積極地將自己塑造成追求公開透明、科學合理發展的新積極典型。過去三十年里,它對于舊有經濟發展模式的有效利用世人有目共睹,生態環境已經超過了自身適應能力的極限、變得越來越脆弱,而且如果這樣繼續下去,后果將是災難性的。
在派員前往哥本哈根之前,中國向世界表示它不會空擺架子、做做姿態,單方面地作出承諾要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其提出的減排計劃數字對于西方來說要求過于嚴格,無法響應。中國在“科學的經濟發展”這一新概念和能源利用效率高的新技術開發等方面,已經信心十足地超過了西方。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就是一本好教材,教會了我們“自然資源折舊”意味著什么。舉黃河沿岸的平原為例,它曾經以發達的農業孕育了中華文明,然而后來卻幾乎淪為荒漠。農學家弗蘭克林·海勒姆·金教授(F. H. King)曾于上世紀初期到過中國,他驚異于中國人民在農業生產、循環利用資源、實現農耕與自然關系和諧、有效利用能用方面總結出的經驗、智慧(參見《四千年以來的農民》,1911年出版)。但是,中國花了整整一個世紀、歷經重重困難才在工業方面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1966年人類第一次從太空中拍到地球的照片,這促使肯尼斯·鮑爾?。ㄖ洕鷮W家)寫下一篇筆觸辛辣的文章,提出了“太空船地球”概念。他竭盡所能地證明地球資源的有限性。工業革命已由西方成功擴展到新大陸乃至亞洲四小虎,而整個地球已然碰壁、被自己產生的污染熏得夠嗆。
中國國土面積達960萬平方公里,現在有著13億人口,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在那時還尚未加入世界市場,當時的中國正在努力擺脫鴉片戰爭、殖民侵略和日本侵華帶來的恥辱。
當年,正當全球經濟遭遇瓶頸之時,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擔負起“世界血汗工廠”的角色,三十年間承受了所有隨之產生的不利因素,只為能擺脫貧困。為此,它的行動正如老鷹合唱團那首歌所唱的,“已然不能再有新的邊界,我們必須就地解決”。中國是首先擺脫舊有工業發展模式的國家,第一個將“科學發展”寫入本國憲法,將國家環保局升格為正部級單位,單方面主動削減溫室氣體排量,積極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現在,中國在風能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燃料、發展清潔煤和碳捕獲技術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地球的生命層,一般人很難能想的到。那就請您先看看這個,活動活動思維:道家陰陽圖案,不是日常畫的那樣那個,而是一個存在于三維的洋蔥瓣之中的那種相互纏繞的結構,對應的直徑長達12740至12760公里。這就像我們的生物圈,我們日日往高處飛、往地下鉆的地方。以對應的直徑來看,地球生命層的厚度相較之下沒有洋蔥瓣那么的厚,大概有蘋果皮那么厚。以此為起點,我們也許就能夠理解地球生命層中基本化合物的流體運動——氧氣、二氧化碳、水,以及它們與土壤、動植物的互動。
眼下人類每年燃燒掉180億噸礦物燃料;而擾亂、破壞自然界這些錯綜復雜的循環關系,是我們人類所無法承擔的代價。“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的觀念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在中國的傳統哲學里源遠流長。中國主動提出減排承諾,在哥本哈根大會達成的協議中占據主動,而且將在世界范圍內引領新的發展模式——不試圖征服自然,不將廢棄物運往其他地方,不在環保上欠還不了的賬。(中國日報特約評論員 約翰·庫爾特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