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25日社論文章:讓我們把人類學家的一句術語改成:“節日是很值得一番思考的?!笔フQ節這種極為醒目的節日,必然是耐人尋味、回味悠長的。我們姑且從圣誕節送禮說起。
我們的文化將這個世界分為“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兩部分。公共空間是適用于商業、沒人情味的事務、合同、冷冰冰的理由、政治、官場、金錢和法律義務的。而私人空間,則適用于所有不該出現于公共場合的東西——熱情溫馨的家人、朋友、愛人,無關共事的、不需算計的。我們是在私生活的圈子里收受和贈予私人禮物。對我們來說,出于義務、并非完全出于自愿的贈予,則是與之相矛盾的。
但是,一到圣誕節,我們總是會送出一大堆禮物給那些我們不怎么熟悉的、或者根本就感受不到其熱情的人——比如客戶、同時、孩子的老師,以及我們本該記住但就沒記住的人。給他們送禮物,則會涉及到計算考量、是否要公開送、社會壓力方面以及道德義務這一塊。雖說“不是出于自愿、自由給予的禮物”根本不能算作是“禮物”,但我們還是將這些饋贈品稱為“禮物”。讓人氣惱的是,那些我們平時幾乎懶得關心的矛盾,一到圣誕節竟然全變成透明的了??磥恚@個節日的確能令我們停下腳步、重新進行思考。
在很多文化里,出于義務的饋贈本來就是應該的,無可指摘。人們很清楚什么場合上該送什么東西、東西的價錢該是多少合適。因此,把禮品的價格標簽留著不撕掉的做法,人們都還能接受,而找人轉贈禮物給對方的做法也廣為認可。我們并不是要把這種禮物降格到私人領域的層面上,也不是非要把它分得一清二楚,這樣的禮物無所謂是否需要對方還禮、是否真的“發自內心”、是否是按照場合贈送了相應的分量。
使用美國英語的人明顯能感覺到,英語中缺少一個詞能表示那種“說是禮物但其實不是禮物”的東西。在英語中,“gift”(在現代英語中是“禮物”的意思,作名詞用)一詞很久之前曾當動詞用,但后來該用法被廢棄已久,如今它這個動詞的詞性又被人撿起來,并被賦予了新的使命?!癵ifting”(姑且理解為“為了送禮而送禮”)現在常常用來描述“送給人偽裝成禮物、但其實只是出于習俗、慣例、社交層面特殊義務的需要”的行為。我們必須承認,動機和情感很少是純潔和簡單的。
還有一個詞叫“regifting”(轉贈第三方),就是將自己不想收受的禮物轉贈給其他人,這種做法在我們很多人看來實在太過分。我們能夠覺察到,把禮物轉送第三方的人是有意不想讓原送禮人發現。在日本,收禮人若想把純屬禮節性質的禮品轉贈第三方,那么他們盡可以公開地、大大方方地送,而且還不會得罪原送禮人。在這種情況下,要求收禮人對原送禮人存有謝意本來就是不合適的。
既然“gift”的動詞用法已然歸來,那我們何不給作名詞用的“gift”找一個能取而代之的名詞呢?我們這么做,或許是為了找一個模糊的字眼來掩蓋我們某些“不純”的動機,這樣做同時能顧及到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喜愛和感恩是強求不得的。但有的時候,比如說在圣誕吧,我們很想要、甚至必須得假裝感覺很高興——但其實我們一點也沒那種感覺。
要使一個人對于收到的禮品抱有感激,則必須要達到這種程度:收禮的人能感覺到送禮人是發自真心和自愿而送的禮,而且送的禮只包含有純粹的善意。如果你只是“為了送禮而送禮”,僅僅是出于習俗、道德義務的需要送了禮,那么你就別指望別人能感謝你:收禮人通常都很清楚這份禮物到底代表著什么意思。畢竟,你盡一份義務并非就能讓他人產生感謝之情。
但是,收禮人如果真想要向送禮人表達謝意,那么一定要表達到位。其實,謝意就像任何的實體禮物一樣,不僅滿含心意,而且還不花錢。在這個世風日下、不那么講究禮貌和責任的時代,收到禮物的人還是有機會向這樣的本分人表達謝意的——同時也能為有這樣的人存在而心存感激。所以,如果圣誕節有人出于禮節送來禮物,那么真正上了心的人也可以對這份禮物表示謝意。
在圣誕節饋贈禮品還是合適的,因為對他人的關懷就和記憶、往事一樣,是禮物的媒介。錢并不重要。兒子小的時候,圣誕節曾經送給我和孩子他爸一臺“派熱克斯”牌檸檬榨汁機,是手動的那種榨汁機,里頭還有小釘子用來固定水果。
三十年來,每次我們要榨檸檬汁的時候,都會想起兒子,斷斷續續、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有一天,這個榨汁機從廚房的柜臺上摔了下來,壞了。我們倆都很難過。當然,我們會再買一臺檸檬榨汁機。但是,在家里再一次做色拉時,我們的感覺就和從前完全不是一回事了。(中國日報特約評論員
Margaret Visser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