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28日報道:10年前,JD Power 亞太分支第一次對在中國制造的客車質量進行了調研。該研究以中國新車主購車后第2-6個月所報告的問題為研究標準。根據反饋分析,我們發現擁有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車主,平均每車要遭遇8.43次質量問題。禮貌的說來,這個數字讓人有些不安。
相比之下,那些擁有在中國生產的國際品牌的汽車的車主,平均每車只遭遇4.38次質量問題,也就是說,還不到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一半。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質量問題不光是多,而且出現得問題對于現代汽車生產來說,根本就不該出現。這些問題包括:液體泄漏、車門開關困難、播放器不能自動回放,還有空調制冷不夠(或者根本不能制冷)。
平心而論,2000年大多數的中國國產汽車制造商還處于嬰兒時期,都沒多少年的歷史。所以,我們期望新生的中國汽車制造商同發展了幾十年、已經成熟的國際汽車制造商在同一起跑線去競爭,這也是不大公平的。
同時,我們得承認根據我們的觀察,2000年大多數的中國汽車制造商的主要關注點在于盡可能生產低成本汽車,而非高質量汽車。通常,這是個搞砸生意的妙法。
根據JD Power and Associate 的調查,我們發現把質量放在第一位的企業通常會取得較好的收益。我們好好看看這些好處:
高忠誠度
JD Power 調查顯示,生產高質量汽車的生產商容易得到消費者的高滿意度。更重要的是,這些滿意的顧客很有可能變成回頭客。
此外,這些高滿意度的消費者比不滿意顧客或是一般滿意顧客更樂于向別人推薦相關汽車或品牌。依靠滿意顧客之間的品牌意識、忠誠度以及口碑,每年可以為企業省去上千萬的市場營銷、廣告策劃方面的費用。此外,與說服一個客戶轉向你的品牌比起來,讓一個顧客變成回頭客花費更少些。
高銷售量
JD Power 調查還表明,無論哪個國家或哪個產業,生產高質量產品的企業總比低質量企業的銷售額要高,所占市場份額也大。進一步的說,高質量的汽車通常價錢也高,不怎么需要降價,因此利潤也就越大。
就算在經濟低迷時期,數據也表明,生產高品質產品的企業會頻繁地擴大市場份額,保持價格水平。相反,生產低質量產品的企業發現他們的銷售額與市場占有率都在下降,通常為了維持銷售不得不下調價格。
結果很明顯,只注重成本不重視質量會導致銷售額下降、市場萎縮、收入減少甚至是嚴重的虧損。
低保修成本
提高質量還有一個不易察覺的好處,就是可以降低保修成本。一般中國的國產新車保修期為2年6萬公里,而國際品牌汽車的保修期為4年10萬公里。當一個汽車生產商每年銷售數以萬計的汽車時,任何質量缺陷都有可能導致他花費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在保修上。如果保證了質量這條底線,這些費用是可以省去的。
此外,生產者提供較長保修期的能力也是個賣點。那樣消費者就可以放寬心,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汽車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
最后,當消費者準備買新車時,他們高品質的舊車可以賣個好價錢。這筆錢直接讓消費者決定是否買新車。
好消息是,中國汽車制造者在質量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據2009年中國新車質量調研,國產汽車平均每車質量問題下降至2.58,國際品牌平均每車質量問題為1.42。對中國汽車產業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持續增長,中國汽車制造者在市場中不斷獲得信心與經驗。他們對質量的重視是未來成功的關鍵。(作者為亞太區的市場調研主管 Timothy Dunne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