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29日報道:在北京機場新建的T3航班樓二樓的候機大廳中,王為遠安靜地坐在40號登機口,閉目養神,準備登上當天凌晨飛往迪拜的航班。
在過去的3年里,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北京和迪拜往返的航班上度過的。
“現在還算是好的,迪拜危機后有一些影響,但是我們的業務仍然非常多,必須抓緊時間休息好。一下飛機就要拜訪當地客戶,開始談判,”遠大國際鋁業集團阿聯酋公司市場董事王為遠略帶疲憊的說。
作為中國最頂尖的幕墻企業之一——遠大集團派往中東的業務骨干,王在過去一年簽訂了價值超過20億元的幕墻合同,其中包括迪拜跑馬場工程(The Nad Al Sheba Racecourse)和阿布扎比單筆合同金額最大的Central Market Development大廈工程。
遠大集團是總部位于中國沈陽的以幕墻為主業的大型建筑企業。過去三年,遠大中東的業務額達80多億元,這也成就其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306位。
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中東是一個神秘的地區,充滿了異國風情——沙漠、駱駝和身著白袍的穆斯林。而對于遠大這樣一個國際業務已超過一半的民營企業,他們已經在此辛勤耕耘了5年。
阿聯酋-----潛在金礦
來自黑龍江牡丹江的29歲的小伙兒李瑞于2004年12月2日來到迪拜旅游,那天正好是迪拜的國慶日。他告訴記者,當他來到這里的時候,馬上就被這個充滿了活力的城市所吸引。“當時我一看到這里到處都是工地,跟中國太像了。我馬上意識到,這是一片充滿了機會的土地。”
李留在了這里,經過5年的打拼,他的旅游公司目前已經小有規模。幾乎在李瑞到達的同時,遠大集團的董事長康寶華也來到了這里。他也發現了這里正在進行的蓬勃建設,馬上派骨干人員在迪拜開發市場。
“開發國際市場從做企業開始就始終是我的一個夢想。我相信我們的產品可以做到和歐美一樣好,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中東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了機會的新興市場,”遠大集團董事長康寶華說。
但是,與李瑞只做中國游客生意不同的是,康所瞄準的是在迪拜的一些大型建筑工程,如迪拜“海灣之門”(Bay Gate)、云霄大廈(Pentominium Tower)、迪拜跑馬場(The Nad Al Sheba Racecourse)、Central Market Development大廈等,通常涉及金額過億元。而這種大型的工程,業主最注重的就是工程的技術、質量和價格。
整合全球智力資源
去年10月,遠大在蘇黎世建立了歐洲設計研發中心,吸引了來自瑞士旭密林和德國嘉特納的多位世界頂尖人才,指導遠大在各地的最尖端工程。
2008年底,遠大集團成功中標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市商務中心(Central Market Development)的幕墻工程,成為世界建筑幕墻史上單筆金額最大的工程。
但客戶提出的要求也是最難最高的——光電幕墻效果。這種集光能發電、隔音、隔熱、安全、裝飾功能于一身的新型建筑幕墻,是業界極少觸碰的領域。這時,遠大“外腦”發揮了作用,將最先進的設計理念和安裝技術融入工程中,將難題迎刃而解。
在這項工程中,遠大與德國公司合作,安裝了大面積蕭特彩色玻璃;與阿聯酋公司合作,安裝了世界尖端雙面夾膠玻璃,并在世界首次應用了焦熱管技術,還安裝了遠大自主研發的光電幕墻。
來自瑞士的全球幕墻技術權威專家Peter Tschudin說:“遠大幕墻技術、管理等各個方面已經達到世界頂級水平,我看到了這個企業強有力的后勁,相信遠大將有一個更廣闊的平臺和更加美好的未來。”
如今,Peter已經成為遠大最重要的“外腦”之一。
不僅如此,遠大還在30多個發達國家鋪設頂尖級的“獵頭網絡”,因地制宜地制定招賢政策,與海外精英進行對接。
本土化營銷
作為公司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之一,遠大每年都會派出大量市場營銷人員到中東,但是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二會因為不能適應當地的環境被淘汰。
已經從事了超過10年國際貿易的王為遠說:“這個市場和中國的、歐美的市場完全不同。對市場銷售人員來講最大的困難是溝通的問題,而且是一個雙重跨國溝通的問題。”
據王介紹,中東的公司一般都雇傭歐美的職業經理人進行管理。首先必須懂得和這些人打交道。穿西裝打領帶在其他地方可能是司空見慣的,但是在這個夏天室外溫度超過40度,汽車引擎蓋可以煎雞蛋的地方,這絕對是一個挑戰。
“工人和其他內勤人員可以穿著隨意一些,但是我要求銷售團隊必須西裝革履,一絲不茍。因為只有這樣別人才會接納你。”王為遠說。
王此前是新加坡分公司的總經理,負責當地市場長達7年之久,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也正是因為這點,他被指派負責開發中東這個最重要的國際市場。
在過了職業經理人這道關之后,馬上要遇到的是公司的負責人——阿拉伯人。雖然和中國同屬亞洲,但是文化和宗教背景迥異。
王為遠說,“這里每年的節日超過100多個,其中特別重要的20多個,是必須牢記的。剛開始都必須把它們拿本記下來。而且大家的飲食、宗教習慣都不相同,剛跟他們打交道時真的是如履薄冰。”吳坦承,這個過程因人而異,有的可能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
“技術實力是遠大能夠成功走出國門的因素之一。而最關鍵的,是遠大擁有具有國際業務經驗的國際化人才,以及對當地市場和經營環境的充分了解,”遼寧大學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長邵劍兵博士說。
危機與機遇
雖然迪拜世界的還貸危機影響并沒有過去,但是遠大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康寶華董事長表示,遠大目前基本沒有項目牽涉其中,所有項目都進展順利,且如期回款。
“現在的經濟條件不太好,有的項目或者取消或者推遲了。但這對我們來講也許是好事,因為可以把不規范的企業淘汰出局。而我們已經積累的名氣和實力。”遠大阿聯酋公司總經理劉福濤說:“很多項目都不用參加招標,可以直接拿到。”
他樂觀地預計,明年中東的市場將和09年持平,或許有所增長。據他介紹,遠大已經在當地的幕墻市場占據了三成份額,遙遙領先于競爭對手。而且這個比例還在增加中。
在迪拜,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像遠大這樣的中國企業參與到當地的建設,包括鼎鼎大名的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廣廈建設等企業。
“以遠大為代表的這些企業,其經歷具有代表性,對想要走出國門的企業具有借鑒意義。以往中國企業出口多集中在低端市場。遠大通過提升技術能力,進軍國際中高端市場,非常好地改變了‘中國制造’的形象,使‘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邵劍兵說。
“如果金融危機過后,遠大在國際市場仍然可以保持增長,那么就體現了企業的真正實力。金融危機是大浪淘沙,只有最優秀的才能挺過這關。”邵補充道。(中國日報記者 吳勇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