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29日言論版文章:主流經濟學(家)從來是以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為己任,但要說服政治家接受這一理念并非易事,在經濟情況不好時尤其困難重重。作為新興經濟體,中國近日來頻繁受到美國,歐盟等的貿易保護制裁,成為貿易保護最大的受害者。
比較優勢理論是自由貿易支持者的強大武器。這一理論證明,落后國家也會擁有某方面的相對優勢,先進國家也有相對劣勢。各國專注生產自身有相對優勢的商品,再通過國際貿易,都會從中獲益。相反,任何限制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的政策都會損人不利己。
然而,世界上沒有絕對真理,比較優勢理論也不例外。事實上,該理論的完全成立必須滿足多達16個的前提假設!比較優勢理論雖幾經發展,但總的說來,一個重要的假設被接受下來,即假定國際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而且價格競爭是唯一的方式。除了成本價格因素以外,跨國公司當然還有眾多的市場勢力來源。更重要的是,國際貿易還是國家利益博弈的載體,直接商品交換的好處很多時候還會受到諸如政治、軍事等其他因素的干擾。
下面幾點說明將進一步表明自由貿易很難從經濟交換這一個視角推演得到。
首先,自由貿易雖然能夠實現“雙贏”甚至“多贏”,但實際交換比例的確定并不和諧。最后的價格到底如何卻不是無關緊要的,因為它涉及到貿易兩國之間的財富分配問題,也就是說,誰應該更多地享有貿易帶來的好處。這無疑是一個煞費苦心的討價還價過程,最終的結果往往要取決于雙方的談判能力,這要由各國的相對實力來決定。而限制商品自由進口就成了談判的前提條件——如果別國商品已經長驅直入,商品價格就完全有兩國的市場情況決定,政府也就沒有干預的余地。
其次,對于富裕國家來說,自由貿易在增進本國福利的同時,也可能削弱自己的領先地位。我們知道,通過國際貿易,各國的要素收入有一種均等化的趨勢,這是資源在世界范圍優化配置的結果;換言之,自由市場經濟類似于一種連通器:不存在任何壁壘的情況下,各國的人均收入將會出現大致趨同。這表明,雖然各國按比較優勢進行國際交往并可實現互利,但發展中國家將會在此過程中向發達國家“靠齊”。
理論上說,自由貿易確實可能實現世界“大同”,然而,這是發達國家愿意看到的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雖然它們也會從中受益。概而言之,我們可以認為一個國家的目標有兩個:一個是本國居民收入的絕對提高,另一個是相對于其他國家的相對提高。國家之所以關心自己在國際上的相對地位,是因為保持對別國的相對優勢是談判能力的源泉,而談判能力是確定價格、進而優化本國貿易條件的關鍵。
這樣看來,對發達國家來說,自由貿易顯然是把“雙刃劍”:可以增進本國的福利,但也會給落后國家提供通過學習而獲得的“后發優勢”。先行一步的發達國家當然不愿與大家平起平坐。
再次,貿易雖然能增進國家整體福利,但可能會損害一部分人利益。從中國進口鞋子和服裝,歐盟可以將相應的勞動力和資源轉移到其他部門,比如去釀造更多的葡萄酒,而用產量增加的葡萄酒能換到更多的鞋子和服裝。但是對本國生產鞋子和服裝的工人來說,可能要面臨一段時間的失業;特別是對企業主來說,會破產倒閉,至少是縮減生產。政府就可能會受到他們的游說并限制鞋子和服裝的進口。自由貿易政策由此再次被束之高閣。
再有,自由貿易還可能陷入臭名昭著的“囚徒困境”。在近年來的國際貿易談判中,美國要求其他國家大幅削減農業進口關稅,以向美國農民開放市場;而歐盟、日本和印度卻強烈反對這一要求,表示美國必須首先進一步削減農業補貼。這表明,即便貿易兩國都知道實現自由貿易的對雙方都有好處,但誰先邁出“友好”的第一步呢?假設兩國達成雙邊開放協議,A國打算廢除各種貿易壁壘,但是誰又能保證B國會信守諾言呢?當然,B國也會有相同的顧慮。最后,貿易的自由化只能試探性地亦步亦趨地“爬行”。
麻煩的是,隨著談判國家的增多,達成一致的難度也就呈指數被放大。結果,世界各國就像一團互相緊緊鉗制的螃蟹,在自由貿易的光明大道上寸步難行。
最后,很多國家擔心,片面遵循自由貿易的原理進行分工,大有調入“比較優勢陷阱”的危險。在某個時點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處于國際分工的兩級,前者從事復雜而附加值高的行業,后者則從事簡單而初級的行業。如果按照比較優勢理論進行貿易,這個格局永遠都得不到改變。發展中國家就將始終處于國際分工的底層。因而,本質上,比較優勢理論僅僅是靜態的,并不沒考慮比較優勢何以變化。現實是,諸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和七八十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他們通過在一段時期內對幼稚產業實行一定保護,而成功提升了它們分工的層次。
實現自由貿易就像上天堂,每個人都想去,但都不想去得太早!(作者為經濟學博士 宏觀經濟觀察人士 傅勇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