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31日評論版頭條:2010年1月1日中國與東盟貿易區將建立自由貿易區,這必將對今后亞洲乃至世界經濟、政治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在此背景下,探討亞洲貿易聯盟的成立將十分迫切和必要。
中國與東盟2002年11月4日在金邊簽署《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啟動了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進程,它是亞洲經濟合作的歷史性突破。縱觀世界各個地區區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往往都是從經濟貿易一體化入手,首先建立區域內的自由貿易區或共同市場,以及金融貨幣方面的合作,然后才逐步涉及安全等高級政治領域。亞洲聯盟的最佳途徑,也是從經濟領域的合作開始,然后拓展到文化、政治和安全等領域。
首先,從亞洲地區區內貿易來看,雖然近年來東亞各國區內貿易有所提高,但總體上,由于東亞各國出口商品結構相似,替代性大于互補性,區內貿易的比重還是比較低。東亞區內貿易份額雖然增加很快,東盟和東北亞中日韓三國的相互之間的出口從1987年占世界出口總額的3.7%上升到2000年的7%,但是依然比歐盟的比率低很多。亞洲的主要貿易國家日本和韓國,其對亞洲國家的貿易額度依然不高。其次,從貿易商品結構來看,東亞尤其是東南亞國家的出口主要是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間產品,屬于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如果出口市場一旦升級,就會造成東南亞國家的出口市場大量萎縮,各國生產能力過剩,貿易贏余減少。再次,從經濟發展的關聯性和沖擊的對稱性看,東亞地區經濟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環鎖鏈。通過國際產業分工,東亞經濟連接成一條生產的流水線,一旦某個國家經濟出現危機,便會迅速向其他東亞國家蔓延。最后,亞洲地區缺乏強大的最終消費品市場也是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困難重重的原因。因此,在世界經濟依賴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目前的貿易政策與貿易水平使得亞洲國家很難發揮彼此支持和幫助作用。
亞洲一體化進程的最佳時機可能已經到來,必須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積極促進亞洲經濟和政治一體化取得實質性進展。首先填補歐美市場目前需求下降所造成的對外向型企業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在亞洲地區建立以我國為中心的最終消費品市場。只有這樣一個巨大開放的最終消費品市場的建立,東亞,東南亞乃至其他亞洲地區的生產發展才有消費市場的保證。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亞洲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落實現有的自由貿易區協定,全面推進亞洲各國之間的貿易合作,建立起亞洲各國之間互相依存的亞洲貿易聯盟,用亞洲體系來解決目前國經濟秩序對亞洲國家不公平的問題。同時,要積極引導中東國家石油美元對亞洲其他地區的基礎建設和工業的投資,加強阿拉伯國家和其他亞洲國家的經濟合作。在全亞洲的范圍內,建立起真正的自由貿易機制,是參與國家不論大小,都能通過比較優勢從中獲利。
由于如此規模龐大的區域經濟和貿易目標的協調需要,成立一個各方政府支持并積極和參與的亞洲貿易聯盟的時機已經基本成熟。促進區域內各國之間的貿易增長,制定合理的區域分工目標并確保亞洲區域內國家的經濟穩定增長和金融安全,建立亞洲區域的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體系,建立全區域的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機制將會是亞洲貿易聯盟的重要目標。亞洲貿易聯盟的建立將會大大促進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同時也會確保亞洲各國的經濟增長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有利于國際經濟新秩序向公平正義和諧共贏的目標發展。亞洲貿易聯盟的目標順利實現的重要保證是亞洲各國間的貨幣合作和匯率穩定協調機制的建立,亞洲經濟只有走向一體化,亞洲人民才能真正從經濟增長中充分收益。(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中心 潘國平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