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月6日專欄文章:前天,我看電視時,北京臺的一期節目讓我很受觸動。北京三天前降下了59年來最大一場暴雪,給城市交通造成嚴重影響。一名女青年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樣惡劣的天氣條件下,年輕人應當對老年人表現出更多的關愛。例如,在排隊等候公交車時,不要擁擠,讓老年人能從容地上車。
我已年屆六十,她的這番話觸動了我。不過,我同時也想到,老年人為什么一定要在上下班高峰期趨同年輕人爭搶公共交通工具呢?這部分人群大多數已經退休,有充足的時間安排自己的行動計劃,出行完全可以避開早晚高峰,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緩解交通的擁堵。近年來,老年人常常對一些年輕人所表現出來的自私和缺乏教養表示不滿。誠然,這部分年輕人確實需要好好教育,樹立尊老敬老的觀念,懂得自尊自重。但我們老年人也有必要對年輕人給予更多的理解。
今天的社會與老一代人年輕時的社會迥然不同。年輕人在社會、經濟和心理方面承受的壓力遠大于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之間的年輕人經受過的壓力。如今的年輕人大多處于事業初創期,要努力尋找合適的工作,找到工作后還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以求發展;絕大多數年輕人無法承受高昂房價,只能蝸居在有限的空間里;即使買了房,交了首付,也還要苦熬二、三十年才能還清房貸。不僅如此,現代職場、愛情和婚姻上的不確定性也給他們帶來無形壓力。想想這些,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年輕人有時會表現出冷漠和不夠禮貌。當然,我并不是對年輕人的這些行為聽任不管,而是說要對他們多些耐心和理解。所以,老年人在地鐵或公交車上不應一味抱怨為什么沒有人給自己讓座。年輕人可能因為上班路途太遙遠而感覺疲憊,可能因為車廂內太過擁擠、移動不便而懶于起身讓座。其實他們在很多情況下還是讓座的。盡管我不常乘坐地鐵和公共汽車,但有幾次上車也都遇到過年輕人給我讓座。想想我并不顯得很衰老,都有人給我讓座,這已經不錯了。每當有年輕人給我讓座的時候,我不僅僅是感激,更是覺得欣慰:我們社會的傳統美德畢竟還是在傳承著。因此,每當年輕人幫助我,我都會說聲謝謝,一則表達我的感激,同時更是表示鼓勵。但遺憾的事,我也看到有些老年人在年輕人讓座的時候卻并不表示感謝。
中國在上世紀末開始步入老齡社會。2006年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人口中11.4%為60歲以上的老人。中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三十多年了,近年來,老齡人口比重必將持續快速上漲。換句話說,年輕人將要承擔更多的贍養責任,一個年輕人很可能同時面對父母和祖父母四位老人;一對年輕夫婦可能同時需要照料雙方四位父母,甚至還包括八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這種負擔難以想象。想想年輕一代所面臨的這些壓力,我們的社會,尤其是老年人,對他們應該表現出更多寬容和理解。(中國日報專欄作家 劉式南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