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月8日評論版文章:來華的外國游人總是會抱怨北京“天都是灰色的”、交通經常出現大擁堵。不過有一點是例外:作為中國的首都,北京對于老年人的考慮和關懷的確值得肯定。
這座大都市發展迅猛,每天有多達1700萬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但我們也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在地鐵和公交上,總會有乘客迅速起身給老年人讓座,或者公司員工給來訪的大齡客戶讓路……看到此情此景,可以給人帶來一種暫時的舒緩,擺脫茫茫人流匆忙、唐突的行為舉止,歇一口氣。
所以,眼下“關心老年人”話題都在中國社會越來越熱,這倒是有點出人意料。
首先,許多“80后”的獨生子女正面臨著堆積如山的困難,比如養老負擔問題。房價節節攀升,在城市里其他生活支出也不減反增,這都給年輕人帶來很多挑戰,許多孩子不得不把自己的父母雙親留在老家的“空巢”里,自己獨自在都市的水泥森林里謀生。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有將近8000萬年齡超過60歲的老年人生活在這種所謂的“空巢”里,身邊沒有子女照料他們。
中國超過60歲的老年人總人數,在2008年年末就已突破1.69億大關,占到了全國總人口的13%,這一比例超過了國際上劃定的“老齡化社會”最低線——10%。
據報道,在這1.69億人中,有一半的人生活在空巢之中。
還有一個更令人驚愕的數據。據報道,中國每年有多達900萬人達到60歲的年齡線,老齡人口的總數再過十年將突破2.48億,占到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
根據官方數據,在未來十年內就將出現平均2.5人供養一名退休人員的情況。
另據官方透露,老齡人口到2014年將增至2億;此外,超過3200萬老人據稱還需要各類終生護理。
的確,尊老是中華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國人在年幼時,尊老思想就已深深扎根于腦海里。這種敬老思想的教育成果豐碩,因為現在中國的年輕人,在幾乎所有場合都能對老年人發自潛意識地謙讓。
但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必須加強護理產業這一“硬件”的建設、為老年人在生活上提供實在的幫助,而且它的發展進度必須超越其尚顯稚嫩的現狀;這同樣也是為了子孫后代著想。
老年人看護在這個發展中國家,已然遇到了很多挑戰。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有大約4萬家護理機構,床位只有大約240萬個。
同時,從事該行業的護理人員也感受到了壓力,因為只有3萬人員擁有護理殘疾老年人的職業資格。據報道,目前專業護理人員需求缺口巨大,至少需要1000萬人。
隨著城市發展、城市化進程向邊遠地區擴張,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遠離自己的家人、單獨生活。關心、服務老年人,要涉及到健康護理、家庭護理、交通出行、住房、生活質量和社保等方面,這些方面必須得到改善、加強,為老年人提供保障;同時,也要為那些未來邁入老年的人提供類似的服務。
從以上方面著手構建“尊老”的中國核心價值觀,將能幫助這個國家的人們“優雅地變老”。(中國日報評論員Alexis Hooi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