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月12日報道:魏正彥穿著皮褲和皮靴,突然出現在北京最潮的夜店里。燈光打在他身上,他跟著節拍起舞,人們沖著他歡呼、尖叫,他就是這一晚的明星。
而第二天早上11點,他穿著運動服,準時出現在他家附近的健身房。他正在指導一個會員如何正確地做仰臥起坐?!懊看巫龆畟€?!彼麧M面冰霜地說。
這就是小魏的“第二人生”:白天,他是健身教練;晚上,他便是夜店里的領舞者。
小魏2006年從大學畢業,學的是編舞專業。但是畢業后他并未從事相關專業,而是去了健身房當教練。2007年,他的朋友把他介紹給了一些夜店經理。之后,他就有了他的“第二身份”。小魏說:“我喜歡這種感覺,白天一種人格,晚上確是另外一種?!?/p>
許多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年輕人如同小魏一樣,他們除了朝九晚五的工作之外,還有他們的“第二人生”。
“第二人生”并不同于簡單的兼職。通常,對于這些人來說,“第二人生”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首先,他們對此有極大的熱情,其次,他們會持續性的在此上花費時間和經歷。
《中國日報》調查了20個“第二人生”的年輕人,他們大多有3年以上從事第二職業的經歷。其中16人居住在北京和上海。
而年齡大多集中在25歲至40歲之間。他們日常的工作也許是醫生,記者,或者是公務員。而他們的“第二人生”則五花八門。有些人是花匠,有些人有自己的咖啡廳,另外一些人則是劇場的“票友”。
例如,馬佳是北京臺的主持人,但是現在他自己有了自己的甜品店。張竹苑是一個小經理,他也時不時給圖片社提供自己拍的旅游照片。朱琳是一個NGO組織的官員,但是下班后,她喜歡給小孩子當鋼琴老師。
其中18人覺得“第二人生”讓他們更有社會感,更懂得如何交際。
心理學家肖苑輝分析說:“大城市里的年輕人現在有許多來自生活與家庭的壓力,于是他們從自我的興趣中尋找快樂。當他們堅持下來,這就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第二人生’?!?/p>
肖老師指出人們更容易做一些他們感興趣的事情。這也就解釋了他們為什么在從事“第二人生”的職業的時候,表現得與平時不同。
“中國人大多從小就被灌輸一個觀念:要追逐自己的夢想,那么當我們長大后,現實并未讓我們實現這些夢想。而第二人生則是對夢想的妥協。但是,這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它幫人們樹立信心,掌握時間觀念,等等。”肖苑輝說。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cndy/2010-01/12/content_9304047.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甘填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