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月20日評論版頭條:不需要2012年那么遠,世界末日似乎就在眼前。不相信的話,請看看海地。1月12日,一場猝不及防的大地震,將這個命運多舛的加勒比島國推入了苦難的深淵。據報道,目前已經有7萬具尸體被埋葬,而海地總理則認為因災死亡人數會超過10萬。全部受災人口達300多萬,接近海地總人口的一半。大量災民在廢墟下呻吟,大街上尸橫遍地,僥幸逃命的人們也缺糧少醫,現在的地震重災區首都太子港搶劫頻發、暴徒橫行,基本已經陷入無政府狀態。總統勒內·普雷瓦爾說,地震過后,災區如同遭過轟炸的戰場,滿目瘡痍。居民悲傷地稱,“滿大街都是死亡的味道。”
海地的慘象和苦難,對于經歷過5.12汶川大地震的中國人來說感同身受。然而,它不但觸痛了中國人剛剛愈合的傷口,更使我們迅速行動起來,在第一時間派出了自己的國際救援隊,以感恩的心來承擔起救助責任。更加令人欣慰的是,面對這場浩劫,全世界都沒有袖手旁觀。世界各國已經派出了幾十支搜救隊和醫療隊。美國甚至派出了卡爾·文森號核動力航空母艦作為救災的“海上基地”。為了救治海地災民,古巴甚至拋開與美國長達幾十年的怨仇,向美國開放領空,以運送救援物資和撤離傷者,這在平時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國際組織更是發揮了關鍵作用。聯合國在地震中損失慘重,包括團長在內的聯海穩定特派團有幾十人在地震中喪生。盡管如此,聯合國還是迅速派出了救援隊伍。聯海穩定特派團、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世界衛生組織等承擔了重要的搜救、治安、食品供應和醫療工作。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地救災中,大量非政府組織的工作成效卓著。事實上,長期動蕩不寧、民瘼深重的海地,一直以來就是眾多非政府組織工作的重點。在此次救災活動中,國際紅十字會、樂施會(Oxfam)、美慈會(Mercy Corps)、國際救援委員會(International Rescue Committee)、無國界醫生(Doctors Without Borders)等著名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反應迅速,很快就投入到救災活動中去。它們的努力與成效一點都不比任何一個主權國家差。非政府組織的公益性質使得它們不僅可以傾力而為,并且更有效率。國際救援委員會在地震發生后立即派出了其專業救援隊伍,并且承諾提供5百萬美元的災后重建資金,就是明證。
世界是平的,但并不公平(The world is flat, but not fair)。全球有近200多個國家,國家大小、強弱、自然稟賦甚至機會命運都各自不同,既有強大富足者,亦有貧弱落后者。面對像海地這樣長期政局動蕩、民生凋敝的國家,應該如同對待我們落魄的鄰人一樣,不拋棄,不放棄。事實上,自從2004年政局動蕩以來,海地就如同一個孱弱的病人,是在聯合國和眾多非政府組織的輔助下艱難前行的。從社會治安到人民每日的面包,其民眾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維系于全世界大量公私組織的共同努力。而今在此種大災難之下,離開外界的幫助,要想度過此劫,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下,國際社會、尤其是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國際組織,應該勇敢地擔負起全面救援海地的責任,必要時甚至可以全面接手海地的國家管理。其實同樣的成功例子早已有之。1992年-1993年,為了結束柬埔寨因連年戰爭造成的無政府狀態,聯合國組成了柬埔寨過渡時期聯合國權力機構,派出2萬多名維和人員,全面接管了柬埔寨的國家權力,承擔起大選、軍事、民事、治安、難民安排等各種任務。另外還有近10萬人的非政府組織人員參與其中。這為柬埔寨的平穩過渡和今日柬埔寨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人民的福祉緊密相連,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為此我們不但要做到不以鄰為壑(beggar your neighbor),更要和平共存(live and let live),方為世界和諧的可靠路徑。“環球同此涼熱”或許只是一個美好的理想,但扶危濟困、勇于擔當卻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和一個和諧世界應有的道德準則。如此,我們才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海地的人民,你們不會被遺棄,你們不會被忘記。……全世界將和你們同在(美國總統奧巴馬語)。”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cndy/2010-01/20/content_934587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為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 鄭安光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