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月23日海地消息:九天前,7.0級的地震幾乎摧毀了整個海地;九天后,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現在的海地應該“從緊急狀態轉向持續的救災、重建工作”。
潘基文是周四在聯合國總部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這么表示的。
聯合國秘書長為海地地震救災工作提出了三條“重中之重”:有效利用一切設備持續提供人道主義幫助;為海地人民保障安全和穩定;重新恢復海地國內經濟。
據聯合國官員表示,頭兩個步驟已經正在實施當中。多米尼加共和國和海地之間的公路運輸大動脈已經得到了改善,加速運送必要物資前往海地。潘基文新聞發言人表示,海地政府已經同意多米尼加派出150名軍事人員參加聯合國海地穩定特派團、保護這條運輸大通道。
聯合國秘書長說,聯合國成員國對于增兵的提議持“積極的態度”。
潘基文表示,對于海地國內經濟的恢復,馬上就要展開災后的評估工作了。
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作為聯合國的特使前往海地,統一領導聯合國的“現金用于救災計劃”(cash-for-work),該計劃能夠向海地人提供就業機會。
“我將幫助海地政府和人民實施他們已選擇的發展方針政策,”克林頓在與潘基文會面后向記者表示,“我認為,海地的發展方針其中有一個部分必不可少,就是‘擺脫地震帶來的影響’。”
“眼下的緊急救援工作必須再上一個規模,”他說,“‘現金用于救災計劃’是朝這方面努力的一個必要步驟。”
“我們必須給年輕人一些積極地事情去做,這里很多人想參與到重建工作中來,”他說。
克林頓呼吁商界領袖們盡量在首都太子港以外的地方進行新的投資,因為海地全國70%左右的人口住在首都地區以外的地方。
潘基文表示,盡管眼下已有5.75億緊急募捐的捐款用于救災應急,但要恢復海地經濟仍需更多的國際援助。
海地政府一名高官周四宣布,海地政府很快將把40萬無家可歸的災民從首都地區內臟亂差的難民營轉移到首都郊外的新安置點。
海底的參謀長弗里茨·隆尚表示,海地當局也非常擔心臨時安置點會爆發下水衛生問題和疾病流行疫情,比如太子港中心地區“戰神廣場”的安置點。
“戰神廣場無法安置100人或1000人,”隆尚向美聯社記者表示,“他們必須遷往具備基本生活設施的地方。”
他說,一旦新的難民營建好,一周到10天內大巴就會把無家可歸的災民運走。“國際移民組織”周四報告表示,巴西的維和部隊已在海地北部城市Croix des Bouquets平整夯實好土地用于興建新的帳篷安置點。
1月12日的大地震以來,報告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20萬,但是由于災情的嚴重以及死者尸體處理很匆忙,死亡人數精確數字仍然很難確定。
在周四早上,有消息證實已有61名聯合國官員死于地震,還有大約180名人員目前下落不明。
幾十萬無家可歸的人目前暫時安頓在太子港周圍200多個露天的營地里。有些幸運的人能夠為家人留住帳篷,但是大多數人要在熱帶烈日下風餐露宿,腳下墊著毯子、塑料布,或者在樹枝之間拉起柏油帆布遮風擋雨。
就在周四潘基文發表聲明的同時,搜救隊伍也已把搜救犬和設備收拾停當準備撤離,因為在廢墟中再找到生還者的希望已經很渺茫了。目前的焦點已經轉移到傷者救治以避免出現新的死亡、預防流行病的爆發以及救助數百名無家可歸的傷者上來。
“我們實在太餓了,”弗雷西亞·科林,77歲,她躺在太子港她所屬療養院的廢墟外,她以及其他幾十名住院老人自地震以來幾乎沒有食物可吃。
四條船已設法停靠在首都損毀嚴重的碼頭,履約送來新一批的救援物資。一艘丹麥的軍艦卸下了大板條箱。但是進展非常緩慢,因為每次只能有一輛卡車在滿是裂縫的碼頭上來回繁忙作業。
醫療急救中心的情景更是慘不忍睹,那里嚴重缺乏外科醫生、護士、醫療器械用具和藥物,這使得本已嚴重的情況雪上加霜。
食物準備了上萬份,但是需求量遠不止那么一點。………………
歐洲委員會表示,地震發生后,搜救隊伍不分晝夜、不知疲倦地奮戰,救出了至少124人。但是到了周四,希望逐漸變得渺茫,對于困在廢墟底下的人來說時間已經過去得太多了,所以1700余名專家中有一部分人開始準備撤離。
在周四,首都太子港有18家醫院和緊急戰地醫院處于工作狀態。但是救治工作負擔實在是過于沉重:有些地震遇難者遺體一個禮拜都還沒有處理,同時也有病人由于傷口未經處理而引發敗血癥。
泛美衛生組織表示,當地醫院需要更多的外科醫生、護士、藥品用品供給,并需要改善下水系統和水源。
國際社會已許諾提供大約10億美元幫助海地災后重建,白宮也表示,美國提供的金額已經增加至1.7億美元。
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宣布已向20余萬人運送發放了至少100萬份口糧,每一份配給的定量口糧分量能滿足一個人一天內三餐的需求。(中國日報記者 吳翀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