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月27日商業版文章:昨日,國內一線學者齊聚一堂,為一位元老級的經濟學家祝壽,同時呼吁體制改革需要進一步推進。
來自多家學術機構和政府研究部門的經濟研究人員昨日出席了一場研討會,一席輪流發言下來,眾人最關注的問題是:腐敗和社會不公平正在阻擋中國從全球經濟衰退中復蘇的腳步。
吳敬璉,這位被許多與會者稱為“老師”和“為人師表”的長者,今天會發表一場演講,其中他指出:中國正在與不斷蔓延的“裙帶資本”展開拉鋸戰。
與會研究者指出,官員腐敗和收入差距擴大正在威脅到中國社會的和諧,也正威脅到整個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
香港大學教授許成鋼向《中國日報》表示,中央決策層顯然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但是“在某些方面上,這些問題仍然在不斷惡化”。
與會者的意見受到中國國內媒體的高度重視,因為會上有些觀點也出現在處于起草階段的中國“十二五社會與經濟發展規劃”(2011-2015)里。
根據組織者介紹,舉辦這場研討會是為了紀念吳敬璉的八十壽辰,也為了肯定他一直以來對中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堅定支持。
吳敬璉在改革初期多次擔任中央政府的經濟顧問,如今他在上海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經濟學。
他也是國內第一批關注“權力尋租”、“裙帶資本主義”等概念及對中國的影響的社會科學家之一。
招商局董事長秦曉表示,吳敬璉早在20世紀90年帶提出了一些問題到目前還有一部分尚未得到解答。中國在保持市場經濟活力的同時,對于如何構建一個“杜絕貪腐的政府”、如何防止大型國有企業擾亂市場秩序、如何供給更多的公共產品而非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經濟高速增長上、如何謹慎規范定價公共產品等方面,還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秦曉建議政府現在不要光陶醉于贊美之辭,應盡早著手解決上述棘手問題,這個過程中可以允許公眾更多地參與進來。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姚洋教授表示,這種參與途徑也會有助于經濟的協調發展。他舉了個例子,是上海、杭州計劃耗資百億元興建磁懸浮軌道的那項計劃,該計劃在召開公眾聽證會之后取消了。他說,公眾的參與既可以緩解社會上的不滿、急躁情緒,也可以減少財政上不必要的浪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任興原(音譯)希望政府能夠足夠重視官員腐敗、收入差距等問題對社會心理產生的消極影響。“這些問題往往會在互聯網上一觸即發、展開熱議”,她說。這些問題若得不到妥善解決,會影響到政府的公信力、引發公眾對日常生活的焦慮和擔憂,而且這種情緒也會傳導到下一代人身上。
經濟學家王小魯和白重恩在兩份不同的報告里,分別都運用數據分析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盡管社會儲蓄的總量有了可觀的增長,但是個人儲蓄率并沒有發生增長;相對于總體國民收入來說,近些年來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一直處于下降之中,這其中很大一部分要歸因于征稅的增長以及大企業的擴張。
中央政府的高級經濟師劉鶴指出,未來十年里,隨著農村居民不斷離開農村、遷入城市,社會發展會面臨更多的挑戰。
劉鶴表示,從技術的角度上看,中國解決此問題可以遵照以下模式: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大城市里工作,而居住地則選擇在與該城市交通較方便的周邊社區或衛星城。
但他也指出,若從社會發展的層面上來看,中國就必須要保證那些新增的城市居民——大部分是從農村地區來的務工人員——不能淪為新的“城市貧民階層”。政府城市工作未來的重點將放在保障那些新近由農村遷入城人口的利益上,要使他們融入城市原有的中產階層。劉鶴表示,這也將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重點之一。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cndy/2010-01/27/content_9381821.htm 。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Ed Zhang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