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月29日發表專訪:資深咨詢師和宏觀經濟觀察者,摩立特集團CEO傅忠(Joseph B. Fuller)日前接受了中國日報記者王漪清的采訪,就中國企業如何在“后危機時代”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談了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中國經濟表現出了強勁復蘇態勢,但為了保持高速的經濟增長勢頭,中國在今后還面臨許多壓力。
由于西方發達國家低迷的復蘇跡象,今后一段時間內西方企業對華投資和西方市場對中國制造產品的需求都將有所下降。而從內部來看,勞動力短缺問題的逐步顯現,將會提升中國產品的生產成本,進一步削弱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在雙方的夾擊下,中國經濟很難靠從前大量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的方式來繼續保持經濟快速增長。
過去較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企業靠這種低價策略成功占領了相當的西方市場,并帶來了高速的經濟增長。現階段對大的發展中國家市場繼續推行這種低價策略也許仍然奏效。但考慮到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體消費全球四分之三的制造商品,從長遠看中國企業應當靠高附加值的產品來獲得其在西方市場上應有的地位。
全球的公司發展大多遵循一個相同的模式:靠制造地段產品進入市場,在生產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轉向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逐漸形成品牌,在市場站穩腳跟。在這方面日本和韓國的經驗可以被中國所借鑒:20世紀70年代,美國市場上的日本產品大多以廉價著稱,但到了80年代,日本已經逐漸發展成為電子類高科技產品的基地。而在二十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韓國公司接過了日本企業的接力棒,成為了主要的低端產品制造者,而現在他們也逐漸成長為著名的高科技產品制造國。
對中國企業而言,這是一個艱難,但是不得不面對的轉型。整個轉型過程可能需要20年才能完成,因此中國企業應當盡早行動起來。
中國應當成長為成功而負責人的市場參與者,而不僅僅是出口大國。“中國威脅論”以及中國對外貿易面臨的一些其他困難,比如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壓力等,大多與西方民眾對中國的不了解有關。大多數西方民眾對中國幾乎一無所知,通過媒體報道他們認為中國依靠對外出口而變得富有,但他們絲毫不了解中國面對的人口,就業,貧困等方面的巨大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應該效仿日本和韓國若干年前的做法,加強對西方投資并雇傭更多的西方雇員。很多西方民眾是日韓企業的直接雇員,日韓企業的工廠遍布他們生活的社區,這種做法有效地幫助了日韓企業走向全球。
中國企業的投資不應僅將目光鎖定在國內或是亞洲。因為這將鼓勵貿易保護主義,同時阻礙中國企業接觸到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人力資源,不利于中國盡快成長為高附加值產品的制造商。
對目前的中國企業而言,投資海外資源型企業是可行的做法,因為資源型企業的全球化更容易操作,而國內企業對于自然資源又有著很高的需求。但是從長遠看,中國企業的發展思路還是應該從規模擴張轉向增加附加值。他們可以嘗試投資海外具有一定市場地位,能夠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企業,結合自身在制造和物流上的優勢,形成新型企業。
大多數中國企業沒有海外投資和全球運營的經驗,這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中國企業需要逐漸學習,成為西方資產的合格管理者。
對中國企業而言,直接任命國內的管理人員運營海外資產并非明智之舉,相比之下,中國企業更應該雇傭熟悉西方商業規則,具有豐富全球化運營經驗的經理人,比如“海歸”中的高級管理人才,和西方職業經理人。
盡管很少有西方經理人能夠熟練掌握普通話直接運營中國公司,但很多西方經營者都非常期待能夠在中國企業中大展拳腳。如果中國企業能夠給予他們足夠的機會,對中國企業“走出去”將不無裨益。
盡管產品升級,對西方投資對中國企業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戰,但是傅忠對中國企業的未來表現出很大的樂觀。他回憶起十年前訪問中國的情景,當時討論的話題主要集中在國企虧損,產品不過關等問題上,然而日前他再次造訪中國與國資委的官員們進行會談,卻發現很多國企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他認為中國在過去三十年的經濟發展中表現出來強大的發展動力,對外投資將成為未來中國企業發展的主要趨勢。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cndy/2010-01/29/content_9395064.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王漪清 編輯 裴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