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5日發表評論文章:浙江省溫嶺市讓市民參與財政預算的舉措始于2005年7月,目的是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政府工作中來。五年來,人民對于當地政府預算的監督大大促進了當地人民代表大會作用的發揮。這一舉措積累的珍貴經驗,使得溫嶺模式成為全國范圍內公民參與政治的典范。
人民參與政府預算需要分三個環節來實現:政府起草預算草案,當地人民代表大會審批以及最終評估。
在改革開放的最初幾年,溫嶺市政府通過討論會的方式就政府的財政預算草案向當地人民征求意見,以此來鼓勵人們參與政府工作。政府部門通過張貼海報,歡迎人們加入討論會來表達他們對這一草案的意見。
溫嶺市政府還邀請社會不同領域的代表參與討論,以確保不同利益群體都有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機會。例如,在討論環保預算時,沿河的居民和企業的主管都被邀請來表達他們的觀點。
今年,溫嶺市政府將對這一舉措進行一些創新。討論會將在政府起草財政預算草案前召開,由政府官員對人民的意見做記錄和整理,將其作為之后起草預算草案的參考。盡管這些新舉措的效果還有待時間的檢驗,但我們相信,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在這之后,人民隊政府工作的參與將進入第二個環節,即起草后的預算草案將接受當地人民代表大會的審議?,F如今,當地政府還引入了新機制,使得普通市民也能在當地的人民代表大會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大會期間,代表們將被分成若干小組,分別就預算草案的一項內容進行討論。市民可根據個人喜好加入其中任一小組,像代表們一樣表達自己的意見。人大代表對市民的觀點進行詳細的詢問并加以記錄,在之后的大會上進行陳述。
曾經有過這樣的例子,那就是代表們認為某個市民的意見非常重要,因而提議他(她)在大會上發言。
為確保公民的知情權,溫嶺市領導要求政府部門細致、全面地準備預算草案。例如“政府將撥款鼓勵文化事業的發展”這一類比較籠統的句子就被認為是不合適的,不應該出現在預算草案中。負責制定預算草案的官員必須使諸如建設博物館或整修小學所花費的資金具體體現在草案里 。
此外,溫嶺市政府還鼓勵人民就草案及其條款展開辯論,歡迎由市民自己或者市民信任的代表提出不同的意見。只有草案被細致全面地列出,人民的不同意見得到充分的表達,這樣的討論會才稱得上成功。
政府部門的評估或者說檢驗是這一過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實際上,這是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每年一次的大會上的必經環節:首先回顧上一年的財政收支狀況,然后檢驗下一年的財政預算草案。
坦白講,作為溫嶺市的領導,我們在檢驗這一環節中做的還不夠。最大的問題就是各部門之間缺乏協調與配合。每年的審議工作都是在六月和七月進行,這與人民代表大會的會期相距甚遠。更重要的是,審議報告往往不及財政預算細致全面,甚至有時還會缺乏透明度。在這方面,我們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作為溫嶺市的領導,我們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這些方面能夠有所改進。
當然,財政預算的檢驗并不是我們在過去將近五年的時間里面臨的唯一問題。例如,在信息時代,互聯網等新媒體迅速成為人民表達意見的重要渠道。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還沒有引入在線互動機制,因而給一些在外地工作的本地人就家鄉事務表達意見帶來了不便。
不過,我們也在全力改善這一狀況,希望能夠盡快為人們就財政預算發表意見提供便利。
許多專家已經達成共識:透明的財政稅收和財政預算是實現民主社會的基礎。正因如此,我們堅信,我們的工作是十分有價值、有意義的。財政預算理應受到人民的監督,因而我們相信,我們在溫嶺這個小鎮采取的這一舉措將會走向全國,推動整個社會的民主化進程。(作者為浙江省溫嶺市民主懇談工作辦公室主任 陳亦敏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