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6日發表評論:中日兩國“一衣帶水,一葦可航”。兩國人民在長達兩千年的友好交往中,相互學習和借鑒,促進了各自的發展和進步。但從甲午戰爭到二戰結束的半個世紀里,日本是對中國傷害最深重的國家。縱覽歷史脈絡,兩國可謂“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
以史為鑒,當然要以“五十年對立”為鑒。誠如前首相福田所言,“只有正視過去,具有該反省的地方反省的勇氣和智慧,才有可能期待將來不犯錯誤”。
以史為鑒,當然也要以“兩千年友好”為鑒。畢竟睦鄰友好、互利合作是兩國關系的主流。和則兩利,斗則兩傷。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都告訴我們,必須走和平、友好、合作與共贏之路。
以史為鑒,得出的基本事實和寶貴經驗,就是兩千年友好交往鑄就了中日關系的獨特優勢:有文化淵源——“日本文化傳統中散發著中國文化的濃郁馨香”(河野洋平語);有民間根基——兩國友好交往歷時之久、規模之大、影響之深,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也屬罕見。因此,每逢中日關系遇到困難時,文化的力量、民間的力量就會站出來,潛移默化持續不斷地努力。它堅信:總有同一縷春風同時吹綠大洋彼岸,總有同一域海水不分國界來回流動。它期盼:嚴冬過后,春天總會來的;春天來了,櫻花總會開的!
日本侵略軍當年殺害了那么多無辜的中國人,戰后中日關系怎么辦? 新中國成立后,正是從民間友好交往入手,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復活,促進中日人民友好,推動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前些年日本某政要一意孤行,堅持參拜靖國神社,嚴重傷害中國人民、亞洲人民的感情。中日兩國關系又落到低谷。這期間,又是通過加強民間友好往來,以經促政,以文促情,以民促官,增進相互了解,擴大共同利益,為兩國關系走出低谷,實現轉圜,做出了積極貢獻。
以史為鑒,“鑒”出了民間友好的深厚根基。“盡管風在呼嘯,山卻不會移動”;
以史為鑒,“鑒”出了登高望遠、面向未來的開闊胸懷。不忘歷史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更好地汲取歷史教訓,更好地面向未來、開辟未來。
于是,1984年,一個由兩國專家、學者和知名人士組成的政府咨詢機構——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應運而生。
“櫻花紅陌上,柳葉綠池邊。燕子聲聲里,相思又一年。”2月7日至11日,委員會五屆一次會議將在北京和揚州舉行。人們期待它,為提升中日戰略互惠關系的發展水平,作出新的貢獻。
臘梅已翹首迎春,櫻花可以放心開放了!(作者為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中方委員葉小文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