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9日發表評論:2010年1月26日,歐盟輪值國西班牙外交部長莫拉蒂諾斯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西班牙“正在權衡對華武器禁運的利弊”,強調其擔任輪值主席期間會重新考慮解除歐盟對華武器禁令的可能性。此訊息在西班牙、法國等歐洲媒體報道后,很快中國的主要媒體也紛紛轉發,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就此發表講話,強調中方希望歐盟方面盡早做出政治決斷,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為中歐關系健康發展掃除障礙。
歐盟對華軍售解禁問題不是新話題。2003年12月,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歐盟首腦會議首次表示,歐盟將重新審議對華武器禁運問題。2004年12月,第7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期間,歐盟領導人明確表示,歐盟有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的政治意愿。后因美國的阻撓及歐盟內部分歧,軍售解禁問題被擱置。在當前中歐關系正逐步恢復以及美國計劃向臺灣再次大規模出售武器背景下,西班牙重提該話題,所引發的關注還是非常顯著的。該問題的敏感性及其政治含義值得深思。
曾以人權問題為由實施的歐盟對華武器禁運,至今已20年之久。對中國而言,該禁令實質是西方冷戰思維的產物,是對中方的政治歧視。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政治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特別是近20年在促進和保障人權方面所取得的進步更是有目共睹。作此判斷,當然是以中國的國情及以往的歷史為基礎。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DavidShambaugh)在2009年9月底出版的《時代》周刊發表的封面文章《新中國六十歲生日:繁榮之路》(China"s 60th Birthday: The RoadtoProsperity)中明確表示,他對中國改革開放后的變化感受頗深。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不少西方人容易忽略的重要事實:新中國在幾代領導人的帶領下不斷發展,為世界最大人口國的人民提供溫飽、住房和其他基本需求,人均壽命和人民文化程度大大提高。中國社會實現全面發展。現今中國超過2億人走出貧困,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教育普及率不斷提高。這實際正是中國社會及人權進步的一個典型寫照。普通中國人今天真切感受到中國社會發展和人權事業進步帶來的益處。面對此情,歐洲還拿中國的人權問題說事,并與軍售禁令掛鉤,自然讓中國政府感受到政治歧視和不公平對待,并把該問題看作影響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發展的障礙。換言之,中國政府的基本認知是:解除對華軍售禁令,主要在其政治象征意義——消除對中方的政治歧視。中國顯然不應被列入歐盟目前所堅持的為數不多的被制裁者名單之中。這是中國政府自2004年以來多次明確敦促歐方盡早達成政治共識、展現政治勇氣、作出解禁政治決斷的主要原由。
對中國普通民眾而言,歐盟迄今在對華軍售解禁問題上的裹足不前,既讓他們感到困惑不解,更讓他們失望和不滿,甚至影響了歐盟在華形象以及對中歐關系的總體評價。一定意義上,中國民眾對該問題的重視和關注似乎比官方更突出。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2008年10月-12月在2007年的“中國公眾對歐盟及中歐關系看法”調查基礎上,對包括北京、上海等9個省、市、自治區中國民眾進行了問卷調查,這是近年來中國國內關于中歐關系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民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關于影響中歐關系發展的重要問題的回答,歐盟對華軍售禁令、中國完全市場地位、環境和能源問題等方面是中國民眾關注最多的領域。其中,從性別因素看,男性認為歐盟對華軍售禁令最為重要,女性也把該選項重要性看得很高,僅次于對中國完全市場地位的認知。從不同年齡段看,25歲以下的青少年,36-45歲的中年人,46歲-60歲的中老年人(比例分別為28.4%、22.7%、 36.5%),都把“歐盟對華軍售禁令”列為最重要的問題,表明這些群體高度關注中歐關系領域的這一政治問題,大大領先于對“中國完全市場地位”的關注。調查還發現,教育程度、收入程度越高的中國民眾,總體上更關注歐盟對華軍售解禁問題;中歐關系雖然在2008年經歷一系列摩擦,但中國民眾對歐盟依然抱有比較善意的態度,當然對中歐關系現狀的消極性評價比2007年總體有所上升。這和英國BBC在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這一跡象確實值得中歐雙方注意。歐盟對華軍售解禁問題如此被中國民眾關注,值得深思。如果歐盟能夠在該問題上真正有所作為,相信歐盟在華形象和民意基礎會增分不少。
“解鈴還需系鈴人”。歐盟在此問題上確有復雜的制約性障礙:歐洲內部的爭論分歧,美國等外部因素反對解禁的壓力。輿論認為,美國因素最為關鍵。目前美國在維持對中國大陸武器禁運同時,自己卻向臺灣出售價值達64億美元的大規模武器裝備,既讓中國大陸感到憤怒,估計也會讓歐洲不少國家感到困惑。美國這么做真是應驗了“只需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霸道邏輯,其私利之心讓人難以認同。這也許是目前癥結所在。但是,如果歐洲一再拿此外部因素推委,只會讓人更加相信歐洲確實是政治侏儒,歐盟要成為世界真正獨立一極的目標只能再打折扣;如此看來,保持對華武器禁令的“最佳”理由——也是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就只能是繼續纏住所謂中國人權問題了。依照目前歐洲的“期望”和中國的“表現”存在的差距,此問題取得突破性進展近期難以令人樂觀——當然,除非歐洲領導人真正展現超常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此問題的復雜性似乎感觸較以前深刻了,但基于對中歐關系的美好期盼,還是覺得歐盟解除不合時宜的禁令是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題中應有之意。所以西班牙外長的這次表態重新激起了不少中國人的希望,中國政府當然也樂觀其成。但最終能否如這為外長先生所預想,恐怕歐洲人自己最清楚。須強調,中國人對歐盟的這種預期如果一再因歐洲只說不做的空頭支票落空,歐洲在中國的形象會繼續受損。這只會激發中國政府和人民更堅定地走自主創新之路,從長遠看這對中國未必不是一個更好的結果。
因此,就歐盟對華軍售解禁而言,歐盟既要克服外部因素的干擾,更要克服自己的心理認知障礙,擯棄政治偏見,以長遠的戰略眼光看待當今中國的發展變化。歐洲一些有識之士宣稱歐盟已經意識到了中國在世界上獲得的新角色,以及改善同中國關系、確保可能的最佳對話的益處,但愿歐盟內部這樣的認識能夠落到實處,那將使中歐關系再上一個新臺階。
(作者房樂憲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國際政治》雜志學術顧問、中國亞非交流協會理事會理事、中國歐洲學會會員。主要從事國際關系理論、歐洲一體化與中歐關系、當代中國對外政策研究。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