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11日評論版文章:春節這個傳統的節日,在年輕人中間似乎變得越來越淡。那些試圖改變年輕人觀念,讓他們重視春節的人,今年無疑又會失望。因為今年的大年初一和情人節是同一天。
事實是,隨著時間的更迭,一切都在改變,包括年輕人對于愛情和婚姻、傳統與文化、社會與家庭,以及節日的歡樂和喪親的悲痛的。尤其在巨大的經濟壓力面前,年輕人在終生大事或成立家庭的問題上的觀念都放生了180度的大轉彎。
全國婦聯、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和中國最大的婚戀網站百合網的聯合調查顯示,在2007年,有77%的人擇偶標準是對方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2009年的數據顯示,77%的人希望自己未來的配偶能有穩定的經濟來源。這些調查結果反映出中國人的婚姻愛情觀逐漸趨向模糊、現實與多元。
一些專家稱,社會有責任引導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婚姻愛情觀念。但是,由于社會自身在發生改變,社會價值觀也隨之而變,年輕人的婚戀觀念也在不斷地變化著。
以暴漲的房價和來自貴陽的年輕英語老師于明陽(音)的觀點為例。于明陽說,一個人必須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無論是很高的房價還是很高的生存成本,我們都得著手解決。在其他國家,房子或許并不是結婚的必需品,但在中國,房子對于婚姻確有非凡的意義。中國人向來認為,婚姻意味著生活穩定,而生活的穩定需要一套房子,因為房子能帶給人安全感。
其他的社會問題和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和財富新貴的炫富密切相關。有些新貴熱衷于炫耀他們的票子、房子還有車子。60后和70后把財富當做身份的象征,而年輕人把財富當做吸引異性的資本。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輕人都無法回避這個殘酷的現實。
于明陽說她很討厭現在女孩相互攀的風氣,尤其是比較男友的財富,比如汽車和金錢?!斑@不是說女孩子變得物質了,而是因為社會變了,豐富的商品和較高的消費水平改變了這一切??紤]到今天的社會現實,一個男人在能在向女友求婚時說他的所有家底就只有自行車、手表和一箱子衣服嗎?”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中,買房難只是我們面臨諸多問題中的一個代表而已。于明陽說,房子像魔棒一般,可以將相愛的戀人送進婚姻的殿堂。甜美的婚姻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但浪漫的愛情卻與現實無關。
總體而言,女人的幸福感來自于攀比。女人可以在任何事情上相互攀比,可能是衣服鞋子這類俗常之物,也可能是食物等必需品,還可能是鉆石等貴重物品,也可能是婚紗照這一類感情的象征物。女人喜歡討論這些話題,不是因為它們是物質的,而是因為它們可以用來比。
對于幸福成功的婚姻來說,真心相愛、相互尊重這些非物質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對于重視物質滿足的年輕一代來說,這些精神層面的東西似乎沒什么用處。此外,更為現實的是,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沒有物質的幸福是不可能建立一個家庭的。
但我們不應該去譴責年輕人這種現實的婚姻愛情觀。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結婚的人,有他們自己的結婚幾大件:電視冰箱洗衣機。那時候,人們為了結婚想盡辦法置齊這些家電。今天的年輕人也一樣,只是東西比原來高級了,花費也比原來多了。但是用汽車、房子等來考察一個人是不是值得托付終身,對于那些出生一般家庭的子弟來說,這個要求也太高了。
婚姻是愛情的果實,婚姻意味著相互信任,而不是借著愛情的名義改善自身財富狀況的杠桿。四年前,劉女士嫁給了她的至愛。一年前,她生了一個小男孩。起初的時候,她的家人都極力勸她不要嫁給她現在的丈夫,因為那時他很窮。但對于劉女士來說,金錢在她的生活中處于第二位;她把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留給了愛情、忠誠還有工作。
她說,現在的人們結婚時擺豪華的宴席,花大量的錢買房子和汽車。因為中國好面子,所以炫富在中國如此流行也不難理解。但是,僅僅靠奢華的開銷,并不能讓愛情、幸福和相互理解伴隨終生。
杜勝祥是中國第一所約會禮儀學校的創辦者,他說,飛升的房價和我們下降的互信,說明我們對于愛情和金錢的態度存在問題。他繼續說,或許年輕人應該在結婚前三思或者多思而行。
杜勝祥說,這樣很難在婚后建立穩定的感情。這也正是他為什么呼吁婚介公司的人要警告相親的人,第一次見面不要討論結婚的問題。
年輕一代物質的婚姻愛情觀念,很大程度是由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造成的。但是,當你準備和愛人步入婚姻殿堂時,問問自己,你對你的愛人的愛到底有多深,而不是他(她)到底有多少錢。(中國日報記者 何柏霖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