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近興起了一項新的運動——預測姚明和葉莉的寶寶的身高。
自從上個月葉莉懷孕的消息公諸于眾,所有人都在琢磨,這2米26的姚明和1米90的葉莉生出來的寶寶到底能長多高?科學公式首當其沖,醫學專家獻言獻策,平民百姓也紛紛給出自己的答案。就差出一種兌獎期在十幾年以后的彩票,待到姚寶寶身高停止繼續攀升之日,讓今日的預言家發上一筆,讓眾人別妄猜一場。
大家并不清楚姚明夫婦本人的意思,像大部分父母一樣,姚明只說“只要寶貝健康、快樂就好。”只是苗立杰不經意間透露了兩口子的心思。
這位葉莉在國家隊時的隊友之前在先前接受采訪時說“我們不止一次討論過這個問題,按照他倆的身高,如果是個女孩可能會太高了,所以最好是個男孩!”
接著,上個星期楊瀾在中國日報的專欄里經意或不經意地透露了姚家要添的是“姚小莉”而不是“姚小明”。而這對高人夫婦對孩子身高的顧慮也并非沒有道理。
如果說過人的身高在賽場上是客觀的財富,場外則不盡然。那是另一個世界——一個為“正常身高”的人們所設計的世界。即使在運動場上,身高也不是“純利潤”,傷病不斷的姚明恐怕就是個例子。
對于高個子的女運動員來講,需要考慮的可能就更多了一點。畢竟,不是人人都像葉莉有福氣,可以找到一個像姚明又高大又優秀的男朋友。因為她們的身高,很多人遠遠的就望而卻步了, 不要說了解和交往。
于是我們看到媒體上關于趙蕊蕊28歲依舊單身的報道。1米97的她是中國女排歷史上最高的球員,03年的世界杯的MVP,世界冠軍的主力成員。場上的她瀟灑霸氣,場下的她恬靜秀氣,漫畫高手,十字繡巧匠。但可能是太高了,高的又太有名,當其他隊友都已經有了另一半,張娜都當了媽媽時,蕊蕊還是一個人。
“長這么高,也就是對打球有利,你看那么多人鬧緋聞,我就沒有。” 蕊蕊對媒體說。
“現在年齡大了,隊里的那些小孩子不是我喜歡的風格,我喜歡思想成熟的,而年齡和我相當的或者比我年長的又都有女朋友了,實在不好解決這個問題啊。”
有類似困惑的不僅僅是蕊蕊。提起中國女籃,躍入大家腦海中的第一個名字就是鄭海霞,第一個登陸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的中國人。
2米04鄭海霞比趙蕊蕊還要高。她曾在90年代初有過一段持續了兩年的感情。自此之后一直保持單身。
“有人覺得你感情沒有解決,是不是有些失意。我就是隨遇而安。緣分到了自然就會出現。”坐在自己一百多平米的新房里,鄭海霞顯得坦然平靜。旁邊2歲半的小孩歡快的跑來跑去,那是她姐姐的外孫,他們現在和海霞一起生活。
“我不想像普通人一樣,隨便就結婚,實在不行就離婚,再結婚再離婚。但我的身份,對自己特殊身高的要求,不允許我這樣,這點可能有點累。一旦有問題,對自己也是傷害,對比人也是傷害,因為你太引人注目了。”海霞說。
腳下的鞋 身下的床 耳邊的議論
比別人“大一號”帶來的不便從小就開始了。其中最令海霞困惑的要屬鞋子。
出生河南農村的她,從小穿的是媽媽縫的布鞋。但至于運動鞋和拖鞋,市場上買不到,媽媽也做不來。
她知道13歲都沒穿上過合適的運動鞋,直到進入被武漢部隊女籃。但拖鞋還是沒有解決。做運動員的,一天到晚少說兩個澡,她光腳來去。幸好有好心的木工大爺,為她做了雙木屐。
白天的路不好走就罷了,晚上的覺也睡不舒服。在家的時候沒事。高個子的運動員都有特制的床。可是賓館通常不提供這種服務。
所以,對于身高超過2米3的孫明明來說來說,CBA的客場之旅就顯得格外痛苦。怎么辦呢?只能讓服務員給拿兩個差不多高的凳子放在床后面擱著唄,睡“加長鋪”。
“其實早就習慣了,不過腳放在凳子上,晚上還是不敢翻身,一翻身腳就容易掉下去,哎,那叫一個痛苦啊,老是睡不好。要在北京就還好,隊里面給我特別定制了一張2.5米長的床,那睡起來就舒服多了。”孫明明說。
客場還意味著旅行。無論是飛機還是大巴,就算是坐在第一排或者是緊急出口也還是伸不開腿腳。
但這或許還不是最惱人的。他每次說起的時候總是輕描淡寫,一掃而過。怕的粗魯的闖入。巨人的心并不是鋼筋水泥。孫明明在他1月28日發表的博客上寫到:
今天從沈陽回來在飛機場有個大姐,就是;唉大哥你多高啊,根柱子似地那哈哈,還一邊的笑,我都無語了,是回答二字;素質,哈哈;,但是不能因為這個你就不上街了,就不生活了吧,我的原則是你看你們的我該干嘛干嗎,只不過有的時候讓我也很無語,有些人跟著你用很沒有禮貌的話語和你說話,讓你很無奈,其實和你有關系么,沒有的,做好你自己該做的事就完了,你問人家這個那個的干嗎,你能得到啥嗎?關心和你那些無關緊要的沒必要,也沒有必要說別人這個那個的,看別人黑的同時看看自己先。特別是很沒有禮貌的讓你很反感O(∩_∩)O哈哈~,我都習慣了。
傷病 傷病
除了生活中的種種不便與困惑,“高人一等”還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傷病。
傷病絕非高大運動員的傷病。對于那些常年面對著殘酷的競爭、以訓練和比賽為生的人們,傷病幾乎成為事業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由于身高過人,鄭海霞、趙蕊蕊、姚明們的膝蓋和雙腳也承受著比隊友和對手們更重的壓力,他們的心臟也承受著更強的符合。
鄭海霞付出了右膝的兩塊半月板。她在01年全運會開幕前三個月摘除了它們并且為八一隊打了比賽。現在的她有一些跛。還好,她生性樂觀。“我不能跑我還不能走么,我不能快走,我還不能慢走么。”
趙蕊蕊的綽號是“玻璃美人”。1999年半月板撕裂,錯過了悉尼奧運會。2004年,離奧運會開幕不到五個月,趙蕊蕊在訓練中右腿骨折。盡管搭上了去雅典的末班車,但扣了一個球,就因腿上被抬出場外。07年趙蕊蕊赴美手術,經歷了一些列恢復,但狀態也難回巔峰時期,而和小腿一樣長的鋼釘也將伴其終生。
姚明也不能例外。從05年的左腳大腳趾骨髓炎開始,他就很難完整地打一個賽季。06年4月和爵士隊比賽中的左腳骨折報銷了他一歇半年。當年年底的左膝受傷讓他又錯過了34場比賽。08年2月的應力性骨折又讓他錯過了火箭的季后賽。
最近一次是去年的5月份季后賽對湖人的第三場比賽。姚明第二節就左腳受傷,下半場一直堅持。經過詳細檢查姚明左腳有細微性骨折。7月份做了手術的他至今還帶著一個幫著恢復的腳套。
不能承受之重不僅來自自身的肢體,還有外界在最初的高高的期許、陷于低谷時的不支持,乃至成功時評價的不中肯。
大家已經習慣將高度等同于絕對的統治力。于是,當他們做到時,人們認為理所應當,信手拈來。當鄭海霞無力帶領中國女籃重返世界大賽的決賽,當姚明在NBA的第一場比賽時摔倒時,他們說,太笨了。
其實也不假。移動緩慢是高大運動員天生的劣勢。所以,在克服缺點的同時,他們也必須在手上的多下工夫。讓別人知道你也在努力的方法只能更努力了。
1994年,鄭海霞帶領中國女籃獲得世錦賽的亞軍并以場均26.4分,13.1個籃板球和84.5的投籃命中率奪得MVP。
“沒有別的秘訣,你比別人練的多自然就準了。所有人取得成功都不容易,高大運動員也不例外。”鄭海霞說。(中國日報記者 唐躍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