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 “春節賬單”的許多數據背后,暗含著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方向。解析這些小小的社會細胞,足以看出我們社會DNA的一些健康指標及變化模式。
春節大假后上班第一天,天涯等國內知名社區和論壇里,網友們紛紛發帖,曬自己的“春節賬單”。這些以80后為生力軍的發帖人,在他們慣常的縝密細致的行為方式和與人分享的心態支持下,為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們,提供了一系列詳細的民間消費標本,其中有許多數據背后,暗含著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方向。解析這些小小的社會細胞,可以看出我們社會DNA的健康指標。
有媒體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調查,得出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在曬出的眾多過年清單中,為父母和長輩送禮物或送紅包的錢,所占的比例已非常高。這至少可以反映出當年某些人所擔心的“以80后為主體的獨生子女們心目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成為惟我獨尊的自私者”的論斷,并沒有完全成為現實。多數過年清單中,給爸爸媽媽這一項開銷所占比例的上漲趨勢,可以顯示出已經進入“而立之年”的80后們,已開始明白親情的寶貴和反哺的重要性。這是一個可喜的趨勢,有媒體甚至從中品味出了“感恩”的意味,并驚呼:春節正在成為感恩節。當然,這之中,也不乏某些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待所暗示出的攀比,讓孝敬成為一種負擔的問題。
除了孝敬父母和長輩,網友們曬的過年清單中,還可以輕易發現,旅費是最大的開銷,飛機票汽車票火車票,仍然是過年最大的一筆開銷。這之中,還不包含那些為買到各式各樣的票而付出的時間或別的成本。對于許多人來說,交通問題仍然是春節面臨的主要問題,它成為隔在許多人親情和溫暖之間的一座說大不大、說小卻決不小的“山”。
除此之外,餐費、禮品、壓歲錢,這“老三樣兒”,仍然是過年清單中最大的款項,并由此催生出一個新的名詞———“年清族”,這一族比“月光族”稍好的,是他們用光自己的錢,是以“年”為單位。從網友們曬出的清單中可以看出,很多人過年的消費用度,基本是自己兩到三個月的收入,而這個數字,與節前許多人曬出的年終獎數目是暗合的。有網友甚至驚呼,回家過一趟年,兩三平米的房子又沒影了。這也許是許多“恐歸族”最終放棄回家而選擇在異鄉的孤獨中過年的重要原因。
一份份過年清單,曬的并不是數字,而是一個個鮮活的喜怒哀樂,也是人們對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人們最盼望的和最恐懼的,都藏在那些小小的“達·芬奇密碼”里。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cndy/2010-02/23/content_9486945.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