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26日評論版頭條: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驟變,IT革命和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主旋律,企業沖出國界走向全球,產業發展模式從滿足市場需求嬗變成創造市場需求。新時代不僅改變了企業生態和產業形態,還改變了城市和國家的繁榮條件。改革、開放、創新和創業成為締造繁榮的三大要義。
謀求新格局下的發展,首先必須改革舊的游戲規則,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在計劃經濟的困局和改革開放初期的摸索中迎來時代轉折的中國,徹底訣別計劃經濟,迎合世界新潮流,實現了爆發性的發展。美國在西海岸開辟了與舊勢力、舊秩序性格截然不同的IT革命根據地,締造了新繁榮。反觀在泡沫經濟巔峰期迎來柏林墻崩塌的日本,難以忘懷舊時代的輝煌,不肯放棄過去的成功模式,無論是在國政還是在企業形態上都沒有真正找到再造繁榮的方略。
新時代打造繁榮的第二要義是需要以旺盛的創業精神開創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企業形態,應對IT革命和全球化。在這一變化的時代,最重要的創新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創業是創新商業模式的最佳途經。
中國今天支撐經濟大國之路的企業在二十年前大多還不存在,或者弱小得可以忽略。正是按耐不住的創業沖動締造出來的千千萬萬新生企業,復合成今天中國的大發展。
在美國西海岸的硅谷,無數工程師們的創業沖動把冷戰時期美國的科技儲備演變成新生活方式、新需求、新產業和層出不窮的新興企業,主導了IT革命新潮。
相反在日本,二十年來沒有催生出一家能在全球引領風騷的新企業。IT業界依然是前IT時代的老店聯手遮天,優秀的工程師也大多集中在財力雄厚的名門。日本雖然極其重視研究開發,投入甚巨,諾貝爾獎連連摘冠更是表明該國已經走出改良型技術發展模式,其基礎科學領域的成就正在逐漸被世界承認。然而產業巨鱷們近年卻大都表現欠佳,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更是陷入赤字大合唱。應該說戰后形成的工薪社會造成日本有創新環境,沒有創業沖動,不能把技術創新演變成為新時代的創業風潮,導致無數先進的技術和產品胎死腹中。
開放是在全球化時代營造繁榮的另一要義。誰能為全球英才提供創業、創新平臺,誰就能夠成為坐地分紅的莊主。
硅谷在這一點上堪稱經典,正是大批來自中國、印度、歐洲的尋夢者們的創意和創業在短短幾十年把一片荒涼之地打造成IT革命的童話世界。在這一點上,美國大學的聚才功績卓越,多達67萬的在校留學生為該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外來人才和創意,今天外國出身者已占到在美國獲取工程博士的半數以上。
中國也正是開放了國門,向全球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成就了自身的大發展。
在這一方面,日本遠落伍時代。講究以心傳心的文化致使日本企業即便在國外安營扎寨也大都以日本人把守核心高層,最終造成以一國之才對抗全球精英的局面,其結果可想而知。
在營造創新和創業的環境上,政府的責任和作用重大。政府需要開放國門、指示方向、打破壟斷、提供基礎研究的資金和環境……但是一定要竭力避免政府對產業的直接保護。從各國產業政策的歷史看,大凡政府極力保護的產業最終都不盡人意。美國汽車產業曾經擁有巨大的政治影響力,致使汽車巨頭對華府過分依賴,怠慢變革,最后以破產收場。日本半導體產業也是在政府的扶持下一路滑坡,從全球過半的霸主跌落到要向臺灣乞討政府援助的困境。相反,日本動漫卻在沒有任何政府支持下發展成為一大文化出口產業。
新時代的創新和創業來源于人與人的交流和碰撞。促進不同背景人們的交往,城市的作用不可或缺,把交流和碰撞出來的思想變成商機也需要城市提供良好的商業環境。開放、寬容、便捷和魅力更是吸引全球英才們往來、學習、工作、居住的前提。
在成長與變化的新時代,誰順應了時代的要求,誰就能締造新的繁榮。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cndy/2010-02/26/content_9506547.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為東京經濟大學教授 周牧之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