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27日報道:中國首個全國范圍內的不孕不育流行病學調查昨日在廣西南寧正式啟動。這一調查旨在了解我國育齡夫婦的生育能力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為指導育齡夫婦自我保健和患者正確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該調查計劃在包括北京,天津,四川等的10個省/市由包括生殖健康領域的專業人士實施,歷時一年,總樣本大約為5.5到8萬人。調查內容包括不孕不育患者的在全國范圍內的數量,分布,和其他信息如過往病狀和相關治療情況。
“其結果有助于我們科學準確的認識不孕不育在中國的發生情況和發展趨勢,全面提高臨床治療水平和規范化管理水平,”中華醫學會生殖學分會負責人周燦權教授在啟動儀式上介紹道。
據了解,該調查由衛生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中華醫學會合作開展。默克雪蘭諾公司提供資金支持。
目前,根據地區性的調查推測,在中國的育齡夫婦中,不孕不育的發病率在10%左右。男性因素造成的不孕不育占30%,女性因素占60%。男女雙方因素為10%。
結合早期的地區性調查和專家估計,80年代初期中國的不孕不育率僅為3%。
在世界范圍內,世界衛生組織推測,在21世紀,不孕不育將成為僅次于腫瘤和心腦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
專家分析不斷推遲的生育年齡,繁重的工作壓力,快節奏的生活,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環境污染等因素都和不孕不育的發生有著密切的聯系。
隨著生活水平和大眾知識水平的提高,不孕不育患者紛紛求助于專業的生殖醫學中心尋求不孕不育治療。這其中包括輔助生殖技術。
因此,大批此類中心在取得資質后紛紛建立,目前已有超過200個,而在2001年,全國具備資質的中心還不到10個。
鑒于急劇上升的就診病人數量,很多業內人士估計不孕不育的發病率在中國持續走高,然而由于數據有限,真實的情況不得而知,周燦權教授表示。
此外,這些中心大多集中在沿海較發達地區,而在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則缺乏該類資源。
周燦權介紹,調查結果將會為優化有限資源,更合理的分布中心,提供數據支持。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cndy/2010-02/27/content_9512300.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單娟 編輯 潘忠明)